澳大利亚野兔成灾,有100多亿只,体重百斤却无人食用,当地人给出答案:不敢吃。
澳大利亚野兔成灾,有100多亿只,体重百斤却无人食用,当地人给出答案:不敢吃。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18世纪末,当时欧洲殖民者将少量家兔带到澳洲,作为食物来源,然而,真正让野兔泛滥成灾的,是1859年英国移民托马斯·奥斯汀的一次举动,他为了满足狩猎的兴趣,从英国引入了24只欧洲野兔,这些兔子被放养在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州的农场中,原本只是为了娱乐,却在短时间内对当地生态系统造成了深远影响。欧洲野兔一旦进入澳大利亚,便迅速繁殖,并以惊人的速度扩散,澳大利亚本土缺乏它们的天敌,而当地温暖的气候、充足的食物和广阔的草场为它们的生存和扩张提供了优越条件,野兔的繁殖能力极为强大,一年内可以产下多窝幼崽,幼兔只需几个月便能进入繁殖期,这样的繁殖速度使野兔数量几何式增长,短短几十年内便扩散到了澳洲大部分地区,到1920年代,野兔的数量达到了令人咋舌的峰值,约有百亿只,覆盖了整个大陆的70%以上。野兔的扩散对澳大利亚的生态环境和农业生产造成了毁灭性破坏,这些动物以牧草、树皮和灌木为食,不仅啃光了大片草场,还导致植被严重退化,进而引发水土流失和土地沙化问题,它们挖掘的洞穴破坏了土壤结构,加剧了侵蚀现象,与此同时,野兔对本土动物的生存也构成了威胁,许多澳大利亚特有的草食类动物因食物不足而数量锐减,栖息地被野兔侵占,甚至濒临灭绝,生态链的断裂使本土动植物的生存环境发生了不可逆转的变化,整个生态系统被撕开了一道口子。面对野兔造成的严重威胁,澳大利亚政府自19世纪末便开始采取多种治理措施,最初的尝试包括修建防兔围栏,希望通过物理隔离的方式阻止野兔的扩散,这些围栏总长度超过3000公里,但由于野兔善于挖洞,围栏的效果有限,同时,政府还悬赏鼓励民众捕杀野兔,然而,捕杀的速度远远赶不上野兔的繁殖速度,尽管相关措施耗费了大量人力和财力,却始终未能有效减缓野兔的扩张步伐。进入20世纪后,科学家开始尝试通过生物技术来控制野兔数量,1950年代,澳大利亚引入了粘液瘤病毒,这种病毒对野兔具有极高的致死率,刚开始时的确大幅减少了野兔的数量,然而,随着时间推移,幸存的野兔逐渐进化出了抗体,病毒的效果显著减弱,接着,1990年代,另一种名为兔杯状病毒的生物防治手段被引入,这一病毒通过引发野兔的内部出血来减少种群数量,尽管在最初几年起到了显著作用,但病毒的有效性同样随着野兔的抗性增强而降低,尽管生物战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野兔的泛滥问题,但始终无法彻底根除这一外来物种。野兔的治理工作并没有止步于此,近年来,澳大利亚采取了一种综合治理策略,结合生物技术、毒饵投放和机械捕杀等多种手段来控制野兔数量,毒饵的使用可以在短时间内大规模杀死野兔,但其对环境的潜在污染问题引发了争议,此外,挖掘洞穴、机械摧毁野兔巢穴也是常用的方法之一,然而,由于野兔适应能力极强,这些措施往往只能在短期内取得效果,治理野兔的难度在于它们的繁殖速度太快,任何措施的间隔都会让种群迅速反弹。尽管野兔数量庞大,澳大利亚人却很少将其作为食材,这种现象并非因为野兔不适合作为肉类,而是因为食用野兔存在多重风险,野兔携带多种致命病毒和寄生虫,其中包括粘液瘤病毒、肝吸虫和肺线虫等,这些病原体即使经过高温烹饪也可能存活,此外,长期使用的毒饵导致野兔体内可能残留有毒物质,食用后可能对人体健康造成严重威胁,出于对健康的考量,澳大利亚人对食用野兔抱有极高的警惕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