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炸锅!K90差价600元引群嘲,小米急降300元:内存成本涨疯了!

“2599 元起售诚意满满,加 600 元才给 512G 纯属抢钱!”10 月 23 日红米 K90 系列发布会后,网友

“2599 元起售诚意满满,加 600 元才给 512G 纯属抢钱!”10 月 23 日红米 K90 系列发布会后,网友的吐槽刷屏社交平台。24 小时内,雷军紧急回应:因存储成本暴涨,12GB+512GB 版本首销月直降 300 元至 2899 元。这场从争议到救场的定价风波,看似是一次营销微调,实则是全球存储芯片涨价潮下,手机行业成本与市场的激烈碰撞,更暴露了性价比品牌在供应链波动中的脆弱性。

一、成本海啸:存储涨价 50% 压垮定价逻辑

K90 的差价争议,根源藏在三星、美光的 Q3 财报里。三星电子财报显示,第三季度存储业务营收同比暴涨 47%,核心驱动力是 DRAM 颗粒全球价格环比飙升 23%,SK 海力士更是官宣第四季度 DRAM 与 NAND 价格最高上调 30%。这场被业内称为 “超级周期” 的涨价潮,源于 AI 热潮催生的服务器存储需求暴增 —— 北美科技巨头砸 4000 亿美元建数据中心,倒逼原厂将产能转向高端,手机存储供应锐减。

对 K90 而言,成本压力远超预期。雷军内部会议纪要提及 “存储成本超预期上涨 50%”,这一数字在产业链端得到印证:K90 512GB 版本搭载的 UFS4.0 闪存,单颗采购价较上代上涨 62%,而竞品一加 Ace3 Pro 采用的 UFS3.1 成本仅增 35%。“UFS4.0 的连续读取速度是 UFS3.1 的 2 倍,但成本差接近 40 美元。” 供应链人士透露,Redmi 为维持 “性能旗舰” 标签选择高端闪存,却撞上了涨价风口。

这种压力已体现在小米财报中:第二季度智能手机业务毛利率从 12.1% 下滑至 11.5%,卢伟冰直言 “存储器涨价是核心原因”。当 256GB 版本 2599 元的定价已触达利润底线,512GB 版本 3199 元的定价便成了无奈之举,这也难怪网友吐槽 “每 GB 成本比金子还贵”。

二、定价失算:锚定效应引发的心理落差

如果说成本是客观难题,那么对消费心理的误判则让争议雪上加霜。K90 的定价策略精准利用了 “锚定效应”—— 以 2599 元的起售价建立 “性价比” 认知,但 600 元的版本差价远超用户预期,瞬间打破心理平衡。

京东预售数据显示,发布会后 12 小时内,12GB+256GB 版本预订量突破 15 万台,而 12GB+512GB 版本仅 4.2 万台,不足前者 1/3。这种差距源于用户的 “线性定价预期”:在存储涨价前,256GB 与 512GB 版本差价通常为 400 元,K90 的 600 元差价相当于每增加 1GB 多付 2.3 元,远超行业平均 1.5 元的水平。

这让人想起诺基亚的经典定价败笔:2017 年某机型 16GB 与 32GB 版本差价 300 元,忽视用户对存储价值的心理锚点,最终导致高端版本滞销。行业分析师指出,“Redmi 的失误在于既想以低价锚定用户,又想通过大存储版本补利润,却低估了性价比用户对差价的敏感程度”。而雷军紧急降价 300 元,本质是通过价格修正重新匹配用户心理预期。

三、市场搅动:300 元降价引发连锁反应

K90 的降价如同投入湖面的石子,迅速在 2500-3000 元价位段激起涟漪。10 月 24 日下午,一加内部渠道调价通知单流出:Ace3 Pro 12GB+512GB 版本直降 200 元至 2999 元;realme 也紧随其后,宣布 GT Neo6 同配置版本赠送 200 元京东 E 卡,变相降价。

这场价格战的背后,是 Redmi 的战略意图:12GB+512GB 版本占用户需求的 68%,以 300 元让利锁定核心客群,既能巩固性价比口碑,又能挤压竞品生存空间。而对整个行业而言,K90 的操作可能预示着双 11 的促销新方向 ——“存储升级补贴” 正成为趋势。已有电商平台透露,计划联合手机品牌推出 “加 100 元升级至 512GB” 活动,由平台与厂商分摊成本。

从更长周期看,这场风波也是小米定价策略的一次缩影。回顾小米数字系列与 Redmi K 系列历代价格,其波动曲线与存储价格高度重合:2017 年小米 6 因存储涨价 300 元至 2499 元,但凭借 “性能甜点” 定位仍热销;而此次 K90 Pro Max 3999 元的定价,则是在高端化战略下的新试探 —— 既想借 Redmi 的性价比基础向上突破,又受制于成本无法彻底脱离中端市场。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调价并未突破雷军 2018 年 “硬件综合净利率不超 5%” 的承诺。测算显示,降价后 512GB 版本毛利率约 4.8%,仍在承诺范围内,但已逼近盈利红线。这意味着小米在成本与利润的平衡木上,正走得越来越谨慎。

成本周期中的生存之道

K90 的定价风波,本质是智能手机行业 “供应链依赖症” 的集中爆发。当存储、芯片等核心元器件掌握在少数国际厂商手中,终端品牌的定价自主权便会被大幅削弱。雷军的紧急救场虽暂时平息争议,但无法改变行业面临的成本压力 ——TrendForce 预测,第四季度移动设备用 LPDDR4X 价格将再涨 10%。

对用户而言,这场风波让 “存储价值” 重新进入认知视野;对厂商而言,它揭示了一个真理:在供应链波动周期,定价不仅是成本核算,更是对用户心理、市场竞争的综合考量。当 K90 以 300 元让利换来了市场回暖,或许能给行业带来启示:在成本与口碑的天平上,真诚永远是最好的策略。而这场由存储涨价引发的行业震荡,可能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