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低空经济“起飞”:进博会百亿订单背后的棋局

近日,第八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落下帷幕。在这场全球瞩目的贸易盛会上,低空经济正以前所未有的姿态走向台前。数据显示,本届进博会低空经济领域相关企业斩获了超过百亿元人民币的订单。这不仅是一个数字,更见证着一个万亿级产业正从模糊的概念,迈向清晰的商业化落地进程。从国家会展中心(上海)的展台,到中东、欧洲的广阔市场,一场围绕天空资源的资本与技术竞赛已然打响。百亿订单落地:谁在抢食“空中蛋糕”?

这些来自真实客户的订单,精准地勾勒出市场的热度与资本的流向,覆盖了从航空器制造、核心航电系统、垂直起降机场(Vertiport)建设到金融租赁等全产业链。

在这场资本盛宴中,中国的eVTOL(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企业无疑是赢家。它们不仅在国内市场崭露头角,更凭借技术优势和成本控制能力,成功在国际舞台上开辟了新的战场。总部位于上海的初创企业沃兰特,凭借其商用载人客运eVTOL“V25—100天行”大放异彩。在进博会上,沃兰特现场完成了95架的签约订单,签约金额高达23.75亿元。其中,与迪拜航空金融公司(ICLeasing)敲定的30架订单,为其打开了中东市场的大门;而来自北京亦庄国际融资租赁的支持,则为其计划在三年内布局的长三角“空中公交”网络提供了关键的金融杠杆。这清晰地展示了“技术+金融”双轮驱动的商业模式正在成为行业主流。御风未来在货运领域展现了其雄心。与沙特企业签订的100架货运机型订单,总金额超20亿元。这笔订单不仅是其产品性能获得认可的体现,更是中国低空物流解决方案成功“出海”中东的标志性事件,精准切入了当地对高效物流和供应链现代化的迫切需求。时的科技在进博会上宣布将总部及制造基地落户上海,显示出其深耕中国市场的决心。更引人注目的是,其与阿联酋Autocraft签订的350架E20订单,合同金额高达10亿美元,一举刷新了全球eVTOL行业的单笔订单纪录。同时启动的“空中丝路全球领航伙伴计划”,意图联合国际伙伴,共同推动技术标准、运营规范和商业模式的输出,剑指全球技术高地。

这些订单的背后,是中国eVTOL企业在全球产业链中地位的重塑。它们不再是单纯的技术追随者,而是凭借在电池、电控、飞控等领域积累的成本和效率优势,通过差异化竞争,在全球市场中逐步打破潜在的垄断格局。

低空经济的根基在于航空器的技术成熟度。过去10年,得益于电池能量密度、电驱系统效率和飞控系统智能化的三重突破,eVTOL等新型航空器实现了从“概念”到“试飞”的跨越。先进的固态电池技术显著延长了续航里程,而高算力的飞控系统则为应对复杂的城市空域环境提供了可能。在中国,以亿航智能、沃兰特等为代表的本土企业,通过大量的试飞验证和示范运营,积累了宝贵的实践数据,为商业化运营完成了最后的“临门一脚”。政策是低空经济起飞的“点火器”。长期以来,低于1000米的低空空域受到严格管制,是制约产业发展的最大瓶颈。近年来,从国家到地方的政策支持密集出台,为行业发展扫清了障碍。民航法修订草案首次纳入低空经济空域需求,国家发展改革委成立低空经济发展司,建立跨部委协调机制,从顶层设计上为产业发展提供了保障。从地方层面看,广东、四川等12个省份出台专项政策,明确支持广州、深圳等地率先开通低空客运航线。以长三角地区为例,该区域已成为低空航线最为密集的区域之一。例如,10月27日,苏州吴江至上海浦东国际机场的低空联程接驳航线成功首飞。这条航线将乘客从吴江到浦东国际机场候机楼的时间缩短至仅需30分钟空中飞行加10分钟地面车程,极大地提高了通勤效率。同时,空域管理正从“严格管制”向“分类管理、按需使用”转变。垂直起降机场(Vertiport)等基础设施建设与适航认证、安全法规的制定同步推进,一个完整的产业生态系统正在加速构建。

飞向未来:四大挑战与万亿市场的终局猜想

尽管前景广阔,但通往“天空之城”的航路并非一片坦途。技术、市场、安全与成本仍是摆在所有玩家面前的现实挑战。据中国民航局数据预测,2025年我国低空经济市场规模将达1.5万亿元,到2035年有望突破3.5万亿元。但要触及这一目标,必须跨越几重门槛。

挑战一:技术迭代与适航认证。电池技术虽有进步,但续航焦虑依然存在,尤其是在极端天气下的性能衰减问题。此外,飞行噪音控制是决定其能否在城市中心区大规模部署的关键。如何通过严格的适航认证,向公众证明其与传统民航客机同等的安全性,是决定其能否大规模商用的考验。

挑战二:市场接受度与商业模式。高昂的制造成本和运营费用,决定了其早期用户必然是少数。单机售价仍在千万元级别,如何通过规模化生产和技术迭代将成本降低至百万元级别,并探索出可持续的商业模式(如按次付费、会员订阅),是企业必须回答的核心问题。

挑战三:安全与管理体系。低空空域开放后,成千上万的航空器将同时运行,如何构建一套覆盖航空器、飞行员、空域和地面运行的数字化、智能化的立体安全监管体系(即U-space/UTM系统),平衡创新与安全,考验着监管者的智慧。

挑战四:基础设施网络建设。Vertiport的建设不仅是物理空间,更涉及电网扩容、空域协同、安防消防等复杂系统工程。其选址、投建和运营主体尚不明确,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资本共同探索解决方案。

三大趋势性转向:中国低空经济的未来之路

河南工业贸易职业学院低空经济发展研究中心执行主任、河南省航空业协会副秘书长乔善勋分析,中国低空经济未来的发展,将呈现出三个深刻的趋势性“转向”。一是从“技术开路”转向“体系先行”。技术是第一驱动力,但在低空经济领域,最大的挑战不仅仅是让飞行器“飞起来”,而是让成千上万的飞行器在复杂融合的空域里“安全地飞”。因此未来的核心竞争力,将从“硬件竞赛”转向“软实力”的构建。这个“软实力”就是系统性的安全发展治理。未来安全标准、法规体系、数据接口和治理模式的竞争将是真正的“战场”。

二是从“装备竞赛”转向“人才高地”。目前大家都在谈eVTOL、无人机,这是“装备竞赛”。但很快全行业将共同面对一个更严峻的瓶颈——“人的胜任力”。行业不仅需要百万级的飞手和机务,更迫切需要的是能够驾驭这个行业的安全管理人才、适航审定人才和系统架构人才。未来的竞争将是对“人”的竞争。因此构建基于“胜任力”的人才培养体系是产业行稳致远的唯一路径,这是“百年树人”的慢功夫,也是唯一的捷径。

三是从“模式跟随”转向“标准创制”。过去,行业安全管理在很大程度上借鉴了成熟的航空体系,例如,基于概率风险的“可接受的安全水平”(ALoS)。但中国低空经济面临的应用场景,无论是城市UAM的密度还是物流网络的广度,都可能是全球独一无二的。这种前所未有的复杂性要求全行业不能仅仅“跟随”,而必须“创制”。因此,未来发展的趋势,将是利用庞大的市场数据和独特的治理结构,率先探索和建立一套更适应高密度、高复杂性运行的“总系统”安全标准与治理规范。未来不仅是制造飞行器,更是有机会在运行标准、数据治理和体系认证等领域,为全球低空经济提供一套经过实践检验的、行之有效的“系统方案”。

百亿订单背后,是市场信心的集中体现,它解决了产业启动最关键的“第一桶金”问题。然而,航空业的高技术门槛、强监管属性、长生命周期,决定了它必须是一个“耐心经济”。面对前方的挑战,唯有将技术创新、体系构建、人才培养和标准创制紧密结合,以战略定力穿越周期,才能最终抵达万亿市场的彼岸,实现真正的“天空之城”。(安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