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马逊突然向全球中国卖家发出通知,要求10月31日前向中国税务机关报送三季度完整交易数据。不管你是在美国站卖T恤,还是在欧洲站做家居,身份证号、卖了多少单、赚了多少钱、给亚马逊交了多少佣金,都得老老实实列清楚,想藏着掖着根本没门儿! 其实2025年6月国家税务总局出台的15号公告,就相当于给跨境电商装上了"透视镜",以前那种"中国供应链、美国品牌、香港资金池"的简单操作模式彻底行不通了。 说白了这次亚马逊强制报送数据,就是税务机关"平台穿透、收入穿透、身份穿透"三位一体监管机制的具体落地。以前税务部门想查跨境交易,可能还得跟平台来回扯皮要数据,现在直接通过制度把平台变成"数据报送员"。 只要亚马逊通过登录IP、收款账户、客服邮箱这些线索查出店铺跟境内有关联,就必须把实际控制人信息同步给税务总局。 有卖家试着用美国LLC公司开店,以为能蒙混过关,结果因为董事是中国籍还常年在深圳办公,后台登录又用国内IP,直接被系统标记成"境内关联主体",数据报送清单里连法人身份证号都得填。 可能有人会问,我在海外注册的公司凭啥要给中国税务机关报数据?这里面有个关键认定标准,就是"实际管理机构所在地"。 去年东莞有家做户外用品的卖家,在美国注册了公司但董事会全在国内开,CEO、CFO都是深圳常住居民,最后被认定成"中国税收居民企业",不仅要补缴25%的企业所得税,还得交滞纳金。 现在税务机关通过亚马逊报送的订单数据、资金流水,能精准画出卖家的"经营画像",你在美国站卖了多少单,香港账户收了多少款,甚至给深圳工厂付了多少货款,都跟透明的一样。 这次数据报送最狠的地方就是"收入穿透"。以前有些卖家会把利润留在香港公司,觉得这样能避税,但按照15号公告,要是香港公司没实际经营职能,几乎所有收入都来自内地供应链,就会被认定成"内地常设机构"。 深圳有家3C卖家就栽了跟头,他们香港公司就一个挂名董事,既没办公室也没全职员工,所有采购、物流全由深圳公司操作,去年被税务稽查后补了800多万税款。 现在亚马逊把交易数据报上来,税务机关就能顺着资金流查清楚,香港公司到底是真做贸易还是单纯挂个名。 面对这种监管卖家也不是没辙,但得彻底调整架构。以前用中国法人持股美国LLC的做法已经不灵了,现在行业里都改成注册美国C-Corp,至少2/3董事得是美国居民,董事会还得每年开4次线下会议并留存记录。 上海有家做家居的大卖,为了合规专门在美国雇了个全职运营经理,每月工资5000美元还租了个小型办公室,虽然成本增加了,但至少不用担心被认定成"境内控制"。 收款账户也得换,以前用中国籍董事控制的香港账户不行了,现在都换成香港永居或外籍人士当董事,U盾还得放在香港本地保管。 供应链也得重构,不能再让中国工厂直接给美国店铺供货。现在合规的做法是中国工厂→香港贸易公司→美国店铺,香港公司得有实际职能,至少雇个贸易经理和单证员,负责采购、质检和订舱。 广州有家服装卖家算了笔账,年营收1000万美元的话,香港公司一年增加15万港币成本,美国公司增加12万美元成本,总共占营收不到2%,但能避免被税务稽查的风险。 而且香港公司还能合理转移部分利润,通过品牌授权费、采购价差这些方式,把60%左右的利润留在香港,按16.5%交利得税,比内地25%的企业所得税划算不少。 不过合规不是简单换个架构就行,细节不到位照样出问题。有卖家虽然注册了美国C-Corp,但后台登录还用国内IP,结果被亚马逊标记成"高风险账户",数据报送时直接被列为重点核查对象。 还有些卖家没做ODI备案(对外直接投资备案),香港公司利润想汇回国内都难。现在行业里都在抢时间整改,毕竟10月31日的最后期限就在眼前,30天内要换登录IP、退货地址和收款账户,60天内得把香港公司的办公室和人员配齐,90天内还要在美国开次董事会留好记录。 其实这次监管升级也是个洗牌的机会,那些靠偷税漏税生存的小卖家可能会被淘汰,但合规的大卖反而能获得更多信任。 说到底亚马逊这次数据报送通知不是临时起意,而是中国跨境电商监管从"粗放"到"精细"的必然结果。随着CRS(共同申报准则)的推进,全球税务信息都会互联互通,想靠信息不对称避税已经不可能了。 对卖家来说现在最该做的就是赶紧对照15号公告自查,别想着蒙混过关,毕竟税务机关拿着亚马逊给的数据,想查哪家都清清楚楚。短期来看合规成本是增加了,但从长期看只有合规经营才能走得远。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