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电动车公社的社长。
不知道大家发现没有,和前几年动辄搞个大新闻相比,今年特斯拉的声量,似乎突然变小了。
即便是前段时间发布了《秘密宏图》第四篇章,重磅新车Model Y L,甚至是第三季度全球销量再创新高,似乎也没激起太多水花。
大家更关注的,还是中国品牌“神仙打架”。
但有意思的是,前段时间我发了个朋友圈,炸出来一位有段时间没联系的高中同学。
在寒暄几句过后,我突然意识到一个大家很可能都没来得及意识到的问题——
特斯拉,终究活成了BBA的样子。
01. 从极客,到大众?
如果大家还有印象的话,早期特斯拉车主们身上有一个特别鲜明的标签,Geek极客。
根据某百科的解释,他们是一群对技术有着狂热兴趣并投入大量时间钻研的人,也在创造新的商业模式和尖端技术,用自己的创新精神,引领着全世界的时尚潮流。
没错,就是那些年马斯克的样子。
但现在,如果大家在路上仔细观察的话,会发现特斯拉的车主真的是多种多样:
有工薪上班族,有爱美小姐姐,甚至还能看见刚退休的“老人家”……很难用一个词或者一句话来形容。
就拿我这位高中同学来说,他其实是一位儿科医生,算半个体制内。
据他所说,本来是想支持一下雷军的,尤其是线下看完小米YU7之后非常满意。但没想到订车到交付居然要55周……在他看来简直离谱。
所以他头也不回地去特斯拉门店订了焕新Model Y,周一下单周五就能提车(7月份的时候),主打一个高效。
而且更离谱的是,在买完这台车之后,最满意的居然不是他自己,而是他爸!
毕竟之前一个月900块钱的油钱,现在只要几十块;既能感受到科技进步带来的智能体验,又安静还好开……降维打击了属于是。
现在他家每天都在抢车开,他只好坐千万级座驾(地铁)上下班,自嘲“地铁也挺好的,路上还能多睡会儿”。
至于为什么会买特斯拉,他给出的理由是这样式的:
在他身边,有好几个朋友都买了同款的特斯拉焕新Y,理由也都和他大差不差。
那么,为什么特斯拉不打广告、不靠营销,也能俘获那么多用户?
这就要说到特斯拉在最近十几年来,拿到的三大销量密码了。
02. 油车要选BBA,电车就买特斯拉?
在聊这个话题之前,社长想问大家一个问题:
假设你最要好的朋友完全不懂车,自己要买什么样的车也没有任何想法,需要你支招,你会推荐哪家汽车品牌?
如果考虑到有些车可能会“踩雷”、最后“连朋友都没得做”,相信大多数人心目中适合推荐给朋友的,也就是那么寥寥几家(大家可以把自己的白名单发在评论区里)。
而特斯拉,大概率会是其中之一。
毕竟谈历史,特斯拉作为行业前辈,引领了汽车电气化和智能化的发展;
论业绩,特斯拉是很长时间以来的全球纯电销冠;
聊技术,特斯拉的能耗、续航、热管理、风阻、轻量化、安全、辅助驾驶,都是顶级水平;
看设计,特斯拉凭借独特的极简科技风,开创了一个时代;
再加上补能,特斯拉自建的超过11700根充电桩遍布全国各地;
就连二手车都是变态般地保值,可见买家对特斯拉的认可程度。
这种摆在台面上的品牌影响力,就成了特斯拉的第一个销量密码。
而第二个销量密码,就是特斯拉在最近这10年里一步一个脚印拼出来的了。
众所周知,新能源车零部件很多很复杂,也有很多是第一次量产装车的黑科技,难免会出现故障。
对特斯拉来说,车辆在质保期内出现任何问题,只要不是人为故意损坏、且按照标准保养,都能免费换新,几乎没有附加条件(二手车主也可以)。
以至于在网络上能搜到一大把教程,都在教车主如何在过保前更换配件,无形中增加了大家对特斯拉的信任感。
(就连12V小电瓶这种易损件,都给了4年8万公里的超长质保期)
特斯拉中国的营销,看起来也特别大道至简。
发布会是断然没有的,新车都是直接在官网上线,具体的产品信息也是官方账号进行发布,不会花钱请媒体大肆宣传。
翻一翻他家的微博,科普是“简短又听得懂的人话”:
分享的是对生活的热爱:
卖点也是两句话带过,没有拉踩式营销和过度宣传:
哪怕你不懂技术、不关注汽车,也能留下好感。
这种用服务、用真心换来的信任,就是特斯拉的第二个销量密码。
更何况最近这几年,特斯拉对中国用户可谓是百依百顺——
就拿Model 3/Y来说,初进中国的时候就一直有用户吐槽底盘太硬、太颠。
到了2022改款的时候,特斯拉悄悄改了悬架的零件号,往舒适风格调了调,是能感觉到变化的,但依然有用户觉得不够舒适,不符合家庭用车的定位。
于是乎到了焕新Model 3/Y这里,特斯拉直接来了个大变样:
在保留精准迅速的转向响应的同时,下调了悬架的刚度和阻尼力,日常开起来更能过滤细碎的振动,同时舒适模式的动力响应和加速度没有以往那么犀利,更适合带全家人出门。
很多人觉得是毛坯房的内饰,焕新版推出之后也升级成了精装。
呼声最高的座椅通风、双层隔音玻璃、盲区监测灯和氛围灯,焕新版都做了标配,甚至还增加了自研的17扬声器音响、以及8英寸的后排中岛触摸屏,提升高级感;
座椅也应用户要求,变得更软更舒服。
包括前段时间上市的Model Y L,也是看到了用户对6座车的需求才诞生的,而且还不只是加长轴距、拉个皮那么简单。
为了让三排进出方便,Model Y L的车顶是要比Model Y更高的,同时为了更高的载重能力(511→563kg)标配了可变阻尼减振器,后轮也从255/45 R19换成了275/45 R19;
从社长的实际体验来看,坐在第三排虽然头顶后面就是风挡玻璃、感觉稍微有点古怪,但空间表现足够坐下6个成年人,算是Model Y平台上的最优解;
而考虑到人多会增加电耗,Model Y L配了更大的82度电池、确保真实续航维持一致,电机功率也得到了小幅度升级,尽可能维持原有的加速能力。
可见在产品这一块,特斯拉不只是听劝,也的确在用心去做。
看到这里,不难发现特斯拉真的活成了BBA的样子:
历史积淀和技术能力带来了强大的品牌影响力,高品质的服务和品宣自带信任感,量身打造产品又展现了对中国用户的重视……
这些,既是燃油车时代BBA能够大获成功的重要原因,也是特斯拉能收获大批用户认可的重要原因。
但BBA正在经历的波折,未来的特斯拉也一定会再经历一遍。
03. 特斯拉,也有中年危机?
关注社长时间足够长、或者一直在关注汽车行业发展的小伙伴,应该都还记得前几年开始发生的变化:电气化和智能化一路高歌猛进,大有颠覆燃油车之势。
在全球范围内,新势力、新产品、新技术不断涌现,更关键的是有太多此前从未出现过的新鲜概念,冲击着人们的固有思维。
我想如果等到100年后,梳理汽车史的人们很可能会称这次为继“内燃机革命”“电子化革命”之后的第三次汽车革命,“科技化革命”。
不可否认的是,那段时间的特斯拉是真的疯狂,也引领着许多新科技的发展。
开创性地使用锂电池作为动力电池、在全球铺设超充网络、研发大功率高转速电机、中央式电子电器架构、降本增效的一体化压铸、甚至打造号称自动驾驶的FSD……
而最近这几年,或许是新能源行业的技术发展遭遇了瓶颈,或许是马斯克的工作重心不再放在特斯拉,也或许只是特斯拉变了,从锐意进取变得墨守成规了……
但这不怪特斯拉。
在十几年的时间里,特斯拉已经从几个人在后院闷头造车的创业团队发展成了一家横跨全球、员工超10万人、年销量百万级的跨国制造业公司。
特斯拉的身份变了,使命也变了。
这一点,如果小伙伴们在创业公司和大企业都工作过的话,应该会深有感触。
改变世界的口号,往往是那些怀揣理想的初创团队喊出来的,也在切身实地去践行。
一旦企业规模成倍增长,实现目标的难度就呈几何级增加。国外的苹果如此,国内的BAT如此,特斯拉同样如此。
对当下的特斯拉来说,需要成为“库克时期的苹果”:
既要保留“加速世界向可持续能源转变”的初心,又要在一次次打磨产品中,让整个企业变得更加成熟。
只不过接下来的特斯拉,要面对的是那些更年轻、更有活力、更有新想法的“挑战者”。
就看曾经颠覆传统的特斯拉,这次将会如何应对别人的颠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