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成本压力和市场竞争,医药行业发展环境面临深刻复杂变化,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历经350余年的风雨洗礼的同仁堂凭借其深厚的品牌底蕴和经典产品矩阵,基本盘依然稳固,根据同仁堂(600085.SH)近日发布的2025年三季报,2025年前三季度,公司合并报表总资产318.19亿元,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所有者权益136.63亿元,合并报表实现营业收入35.39亿元,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2.32亿元,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19.88亿元,充沛的现金流是公司稳健经营和抵抗风险的有力保障。
经营方面,在坚持稳中提质总基调,深入落实“提质增效年”任务部署下,同仁堂着力提升核心业务协同能力,保持整体经营运行平稳有序,展现了一定的抗压能力、运营韧性和发展潜能。2025年,公司通过优化采购、强化渠道和推进数字化,显著改善了经营质量,有颇多业务亮点落地。未来,通过“聚焦核心+创新转型+文化出海”的组合战略,这家百年老店正致力于在焕发新的光彩。
创新与研发驱动拓展新质生产力,市场与渠道深化激活市场动能
同仁堂(600085.SH)是中国中药行业历史最悠久的百年老字号,拥有超过350年历史,在传统中成药领域拥有较强知名度,核心业务涵盖中成药研发生产与医药商业流通两大板块,在安宫牛黄丸等传统经典名药市场占有率稳居行业前列。
同仁堂拥有以安宫牛黄丸、同仁牛黄清心丸、同仁大活络丸、六味地黄丸、金匮肾气丸等为代表的产品以及众多经典药品,常年生产的中成药超过400个品规,覆盖心脑血管、补益、清热、妇科、儿科等多个领域。丰富的品种资源形成了多元化的产品矩阵,不仅增强了市场竞争力,也使得公司能够在复杂的经济波动和市场变化中保持灵活性和韧性,为品牌的持续发展和稳健经营提供了有力支撑。
不过,公司并未止步于传统,正积极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大科研项目投入。紧跟国家中医药发展政策导向,重点推进药品适应症拓展,深入挖掘人用经验价值,以“三结合”注册审评体系为依托推进中药创新药的研发。对巴戟天寡糖胶囊、同仁乌鸡白凤丸、同仁牛黄清心丸等重点品种进行二次开发,完善大品种基础资料;开展儿感清口服液等潜力品种探索性研究,挖掘品种价值;开展“三性融合”调控传统丸剂成型与过程测量关键技术装备集成研究,进行生产质量问题攻关;通过壮骨药酒等药酒类产品的有效性与安全性评价研究和露酒类新产品的研发协同推进,以寻求酒类产品的创新突破。
在营销上,公司深化改革破局,激活市场动能。
一是深化营销改革。医药工业板块深耕品种品规培育。持续推进大品种战略与精品战略,集中优势资源,强化核心大品种全链条协同和市场主导地位,动态调整营销策略,发挥“线上+线下+全域”立体化创新营销优势。医药商业板块以提升零售药店经营质量为核心,聚焦主题店型、多元业态,突出特色化、差异化发展,强化终端布局;依托特色产业园区、文旅景点、政务服务中心等空间资源,布局同仁堂产品及服务;持续开展门店+诊所“焕彩行动”,推动重点门店升级,培育打造文化体验、医药品鉴为主导的体验式、场景化中医药消费场景和新中式养生新地标。
二是优化渠道布局。采取多元化策略,全面优化电商渠道,积极拓展医疗领域。持续加强线上产品推广力度,管控产品价格,避免低价竞争破坏市场秩序,确保线上线下形成良性互动,将线上渠道作为便利购药的重要途径,注重提升服务品质。加大医疗领域拓展力度,全面梳理医疗品规,打造培育医疗特色产品管线,开展学术推广特色市场活动:推进“西学中”项目建设;加大上市品种临床研究;加强学术共识研讨,稳步推进医疗市场经营成效。
三是强化品牌推广。公司积极运用各类媒体平台,构建立体式宣传推广矩阵。举办第二届“同仁堂日”系列活动,举行“家庭药箱进万家——健康养老中医康养启动会暨“清心健脑活络操”推广行动”等活动,打造地铁站沉浸式中医药文化体验空间,御药传奇冠名“铛铛车”亮相北京中轴线,设计五子衍宗系列、乌鸡白凤系列产品卡通IP形象,打造富有创意的营销策略,结合品牌推广计划,通过赞助体育赛事、冠名大型活动等方式,扩大品牌社会影响力和市场认知度,使品牌形象深入人心。
全产业链布局深化,数字化与绿色生产协同
同仁堂品牌作为中国传统中医药的代表,始终秉承“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的古训,坚守对工艺流程的严格要求和以诚信精神为基础的质量观,使得公司能够保证产品的“疗效显著”,公司产品以其可靠的品质深受市场和消费者的信赖,凭借得天独厚的品牌实力和广泛的社会认同度,公司得以充分释放同仁堂老字号品牌的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
公司着力固链强链,构建全产业链发展格局。医药工业板块,拥有现代化的生产基地,严格遵循GMP标准进行生产,在传承传统生产工艺的基础上,大力推进智能化生产,逐步打造技术先进、功能完整、绿色环保的工业产业集群。
报告期内,公司构建中成药全产业链发展体系,推进医药工业升级。积极推进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基地建设,严把药材质量关。充分发挥供应链运营平台效能,推进生产相关业务数据标准化建设。推进智能制造,大兴分厂搭建物联网数字化生产车间,为智慧工厂建设奠定基础。顺应绿色低碳发展趋势,完成亦庄分厂光伏项目,推进大兴分厂项目实施。
此外,持续推进“三大管控中心”精细管理。完善质量管理体系,开展质量风险排查和飞行检查;推进中药材数字化鉴别、制剂过程在线检测技术;加强中药材前端质量把控,提升中药材检验效率,优化检测流程。深化“生产统令”管理,加强采购、生产管控垂直管理力度,有效制定包材辅料采购计划,完善生产计划、物料管理等方面的管理流程,细化实施颗粒度,赋能降本增效。强化“数据同源”管理,加快财务管理的数字化转型,提升财务处理效率;严格预算管理,强化费用控制,提升成本管控能力。
医药商业板块,公司搭建了自有门店和强强合作的销售体系,快速将产品推向市场。同时与重要子公司同仁堂科技、同仁堂商业、同仁堂国药在产品结构、网络布局、终端推广等方面形成互补,带动品牌、品种优势的充分发挥。
此外,公司加速数智化项目建设。加大先进生产技术的推广与应用,提升自动化、信息化、数字化能力,通过全自动产线提升生产效率和产品合格率,实现提质提效。优化生产供应链运营平台建设,拓展财务共享中心、财务核算系统模块,初步构建业财融合体系,打破业财数据壁垒,实现报销、入库、生产、出库等业务数据与财务核算的联动,提升成本精准核算水平。
拓展海外市场,驱动国际布局
虽然,在此次三季报中,同仁堂并未列明境外市场营收,但在半年报中,同仁堂境外市场的增长数据值得关注,境外市场营收5.92亿元,同比增长21.52%。
同仁堂正在积极拓展海外市场,驱动国际布局。面对复杂严峻的全球经济形势,公司迎难而上,持续稳步推进国际化战略,拓展国际市场,扩大中医药文化和同仁堂产品在国际上的影响力。
一是持续加大公司产品在海外的注册推进力度。公司同仁堂制药厂苏合香丸取得加拿大卫生部颁发的《产品许可证(三类)》;同仁堂国药研发的金钗石斛散获得香港中医药管理委员会颁发的中成药注册证书,持续拓展并丰富产品矩阵,筑牢国际化战略稳健发展坚实根基。
二是聚焦业务的全方位拓展,深化营销改革成效。同仁堂国药积极面对国际市场挑战与机遇,在香港地区新立门店,并积极推进部分门店升级改造,持续赋能零售业务,拓展线上线下销售渠道,丰富销售网络布局;把握参与大型活动的宝贵机遇,持续加大宣传投入力度,全力加速品牌市场的拓展步伐;与中免国际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围绕免税渠道合作、产品专供开发及中式养生餐饮等方向深化业务探索,共同拓展“一带一路”沿线及东南亚等重点市场。
三是强化科研创新赋能主业升级。同仁堂国药大埔生产研发基地通过香港GMP、ISO22000认证,加强生产布局改造升级,优化产能,有效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市场竞争力;积极打造产、学、研、销深度融合的科技创新体系,与香港浸会大学、澳门科技大学、澳门城市大学等共同搭建合作科研平台,持续开展科研合作研究、促进科研成果转化、建立专业人才培养计划等全方位的日常合作项目,以科技之力为中医药产业发展注入新动能,推动中医药迈向现代化、国际化新征程。
公开数据显示,2023年,全国中医药行业市场规模达到1.93万亿元,同比增长8.3%,预计2025年将达到2.2万亿元,复合增长6.8%。随着中国社会的老龄化发展,由于老年群体是慢性病和健康调理需求的主要人群,这与中医药“治未病”和慢病管理的优势高度契合,这为行业内所有企业提供了广阔的增量空间。
面对成本压力和市场竞争,同仁堂凭借其深厚的品牌底蕴、经典产品矩阵叠加产业和管理优势,基本盘依然稳固。2025年,公司通过优化采购、强化渠道和推进数字化,显著改善了经营质量。未来,同仁堂将继续通过“聚焦核心+创新转型+文化出海”的组合战略,让这家百年老店在新时代焕发新的光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