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亚上次来南海,被我们的激光给照了一下,雷达烧毁,飞行员眼睛致盲,当时还反过来说我们威胁他们的飞行安全!这才时隔一年多吧,又是派了一架p-8A跑到咱们西沙领空来撒野。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澳大利亚的P-8A侦察机屡屡现身南海,总能在短时间内成为新闻焦点,无论是激光“照射”、还是被“包夹”,这些场面几乎次次上演,却总让人疑惑,难道这一切仅仅是偶发事件?事实却远非表面那般简单。 每次事件发生,澳大利亚方面总是提前抢占道德高地,新闻稿、官员发言、社交媒体同步上线,“危险拦截”成为高频词汇,“飞行员受伤”“设备遭损”更是故事的标配,可真要细究这些指控,能拿出来的“证据”常常是模糊的文字描述和几张看不出端倪的照片,即使有媒体追问后续调查和医疗报告,澳方也多是三缄其口,种种表态看似义正辞严,实则总是缺乏硬核支撑。 这类“受害者”叙事的核心技巧,就是只讲一半的故事,澳大利亚总会回避一个关键事实:P-8A本是美制反潜侦察机,任务就是在别国家门口刺探军情,这些飞机从未经过中国允许,却频频飞临南海敏感区域,澳方只字不提如何悄然接近中国岛礁,也绝不承认自己“闯入”的本质,等到中方采取了警告或驱离措施,他们便立刻高呼“飞行安全受威胁”,将责任悉数推给对方。 这背后,其实藏着一套清晰的利益逻辑,澳大利亚近年来国防开销飙涨,大手笔采购美制装备,维修、升级都要靠美国企业,P-8A侦察机每次出动,相关的备件、维护、技术支持合同就会随之而来,洛克希德·马丁、雷神等美国军工巨头乐得为澳方量身定制服务,账单最终还得由澳大利亚纳税人埋单,澳军装备上看似先进,实则被美国“卡住脖子”,想自立门户都难上加难。 除了金钱账本,还有政治账本,澳大利亚希望借助“印太战略”在美国主导体系中占个位置,频繁派军机到南海搅局,既能展示自己是“可靠盟友”,也能刷一波存在感,可惜现实并不如他们所愿,每回高调出动,澳方总试图拉上日本、菲律宾等伙伴“组队”行动,可到了真要冒风险时,盟友们常常选择保持距离,不是以“任务重点不符”为由回避,就是远远观望不敢靠近,南海的风浪,最终只有澳方自己在硬撑。 印太地区的大多数国家,实际上更希望保持和平稳定,大家更愿意坐下来谈,共同开发资源、合作救援,而不是天天搞对抗,澳大利亚的冒进和高调,反而让自己成了区域里“独唱”的角色,正因为如此,无论是“联合巡航”还是多边声明,最后总是澳方唱主角,其他国家各有盘算,真正愿意陪澳方冒险的没几个。 面对澳方的持续挑衅,中方的应对早已不是临时抱佛脚,南海防御体系经过多轮升级,成了环环相扣的“海空一体”网络,先进的相控阵雷达、高效的地面指挥,战机、舰艇、岸基武器协同配合,哪怕是一架P-8A突然闯入,几分钟内也会被“锁定”并作出反应,对违规者的警告、驱离、电子干扰等措施,都是经过反复演练和流程化处理的,中方不是不懂克制,而是将克制建立在绝对实力和法律依据之上。 每一次驱离行动,都是基于国际法和自卫权的理性反应,澳方喜欢炒作“激光”、“威胁”,但这些说法经不起推敲,所谓“激光致盲”其实只是普通测距或信号设备,根本达不到军事打击强度,“雷达损毁”更无从谈起,西方一些媒体也逐渐看穿了澳方的戏码,多次要求公开细节,澳方却始终语焉不详,事实是,真正受损的不是设备,而是澳方“受害者”形象的可信度。 这场“碰瓷式”的表演,目的很清楚,一方面,澳方要对外塑造“中国威胁”的舆论氛围,为自己争取国际支持;另一方面,也能转移国内的焦点,随着国防预算不断扩张,澳大利亚社会出现了越来越多质疑声,很多民众并不愿意为远离本土的军事冒险买单,而是更关心医疗、教育等民生问题,相关民调显示,大部分澳大利亚人反对军机频繁前往南海,担心这会让国家卷入不必要的风险。 信息来源:澳大利亚军机非法侵入西沙领空遭解放军强硬警告专家:中方这一罕见表述值得关注 2025-10-20 19:58·环球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