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又来限制了! 美国对中国出口高端光刻胶启动新一轮限制,该材料作为光刻机核心耗材,直接决定其分辨率。 可美国自己在这领域,根本不是 “老大”。全球高端光刻胶市场,90% 的份额被美日企业攥着,其中日本企业占了 75% 还多,像信越化学、JSR 这些牌子,基本垄断了市场。 美国的杜邦也就占 13% 左右,没多大话语权。但它偏要当 “指挥棒”,拿着所谓的 “规则” 逼日本,“你要是不停对中国出口,我就对你动手”。 这招够损的 — 自己没实力垄断,就逼盟友当 “挡箭牌”,硬生生要掐断中国的光刻胶供应。日本企业也犯难:一边是美国的政治压力,不敢不听; 一边是中国市场,要知道中国占全球半导体消费的 37%,丢了这个市场,自家营收得少一大块,谁也不想做亏本买卖。 禁令一出来,国内市场马上有了反应:国产光刻胶企业的订单突然多了起来。有的厂商订单量直接翻倍,看着挺热闹,不知情的还以为国产光刻胶突然 “逆袭” 了。但内行人都清楚,这热闹里,大多是 “怕断供的应急备货”,不是真的靠实力赢了市场。 就拿南大光电来说,2025 年刚拿到中芯国际百吨级的 ArF 光刻胶订单,看着是大单子,可背后的原因很实在:中芯国际怕进口渠道断了,生产线停摆。 之前韩国三星就吃过这亏,当年日本断供光刻胶,三星一天损失超 2 亿美元,生产线停了好几天。国内晶圆厂不想重蹈覆辙,只能先把国产光刻胶囤起来,当 “备胎” 用。 但 “备胎” 和 “真能打的主力”,差得不是一点半点。真正的市场竞争,得靠硬实力说话:比如光刻胶的刻蚀精度够不够细,能不能扛住后续的加工步骤,在产线上用的时候良率高不高。 可现在这些新增订单,没人去比 “国产胶是不是比日本信越的精度高”,也没人算 “是不是比进口货便宜”,核心就一个想法:先囤着,万一进口断了,生产线别停。 再说说家底,国内 KrF 光刻胶的自给率还不到 5%,12 英寸硅片要用的 ArF 光刻胶基本全靠进口,更别提 EUV 光刻胶,现在连量产的影子都没见着。 彤程新材算国内 KrF 胶的龙头,占了国内一半左右的市场,但也只敢在 28 纳米及以上的成熟制程里用,先进的浸没式 ArF 胶还在验证阶段,想大规模用在产线上,还得等好几年。 关键的是,靠 “应急订单” 撑起来的热闹,长不了。国内企业心里门儿清:现在的订单多,是因为大家怕断供,这叫 “安全溢价”,不是因为国产光刻胶的技术真追上了进口货。 徐州博康的 KrF 胶纯度追上了日本货,八亿时空把光刻胶的核心原材料 “树脂” 成本降了 20%,这些都是进步,但只是 “从 0 到 1” 的突破 — 从实验室做出样品,到真正在产线上稳定使用,得经过五六道验证,耗个一两年,差一点都不行。 要是技术跟不上,等以后美国和日本的供应稍微松一点,这些应急订单说不定就没了。到时候,国产企业还是没竞争力,还是得看别人脸色。 其实美国这波限制,也不全是坏事 ,它像块 “试金石”,一边砸开了国产光刻胶的市场窗口,让国内企业有了订单、有了试错的机会;一边也照出了我们的短板:核心技术没突破,再热闹的订单都是虚的。 现在的关键,不是盯着眼前的订单沾沾自喜,而是把这些 “应急订单” 当成 “练兵机会”。比如用订单的钱投入研发,把光刻胶的配方调得更精准,把生产工艺磨得更稳定;再比如联合上下游企业,把树脂、感光剂这些原材料的自主化搞起来,别再被别人卡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