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六十多岁了,宫中几乎没人再期待他还能再添子嗣。可偏偏在这个时候,冷宫边上的惇

寻墨阁本人 2025-07-21 16:01:03

乾隆六十多岁了,宫中几乎没人再期待他还能再添子嗣。可偏偏在这个时候,冷宫边上的惇妃动了胎气,太监飞奔去禀报——乾隆刚起身,听完这消息,竟只抬抬手,说了句:“赏她两根黄瓜!”众人一头雾水。黄瓜?这算什么赏赐?是羞辱,还是恩典?

汪氏不是出身名门。她父亲是正白旗的佐领,虽也算旗人,但远不比那些世袭的贵胄。她进宫的时间不算早,乾隆三十六年,那年她已25岁,才被收入后宫,起初只是“永常在”这个最低等级的妃嫔。

宫中女人无数,永常在只是最边缘的存在。但奇怪的是,仅仅一个月后,她就被提拔成了“惇嫔”。这是非常罕见的速度。

晋封没有理由写在脸上,只知道那段时间,乾隆正好巡幸归来,带着嫔妃们回京。也就是这趟归途上,汪氏或许得到了展示自己的机会。回京后不久,她就正式被册封为“惇妃”,进入高位妃嫔之列。

对于一个无背景、年纪不小的女人来说,这几乎是坐上了火箭。

这不是平步青云,这是一步登天。

乾隆四十年,正月初三,惇妃产下一女——皇帝第十女。宫中一片哗然。这年乾隆65岁,身边嫔妃早已不再怀孕。后宫早就认为皇帝“收山”了。

可偏偏是惇妃,一个无显赫家世、入宫多年也没生育的中年妃子,突然有了孩子。

那天一早,太监奔走通报:“主子,惇妃生了个小格格!”乾隆听罢,只挥了挥手,说了句:“赏她两根黄瓜!”

两根黄瓜,被当作恩赏,送入惇妃宫中。

这赏赐奇特。黄瓜?不是金银,不是珠宝,也不是玉石。只是一种普通蔬菜。

但这“普通”在清宫里却极不普通。

一是时令。黄瓜本非冬季应季品,正月能吃到,意味着从温室特意培育而来,极其罕见。二是含义。黄瓜顶花带刺,象征新鲜、生机。乾隆以此赏惇妃,是一种隐晦却极具情感色彩的暗示:这是他晚年子嗣的象征,他愿意以最珍稀的“生鲜”,献给这份不可预知的喜悦。

外人看不懂,宫中却明白。这不是羞辱,而是帝王的“私语”。

这个被黄瓜“迎接”来的小格格,日后被封为“和硕和孝公主”。但她的起点,远不止普通公主。

乾隆对这个女儿宠爱有加。十二岁那年,她被破格晋升为“固伦公主”。按规矩,固伦只能由皇后亲生之女担任。和孝公主不是——她母亲惇妃既非皇后,也非宠妃,但她得到了这项殊荣。

显然,这是乾隆有意的安排。

但和孝公主的宠幸,并没带来惇妃持续的上升。1778年,惇妃突然被降为嫔,未有公开原因。有人猜测她犯了宫规,也有人认为与宫中其他妃嫔争宠失败。几个月后,她又被恢复妃位。起起落落中,这位“黄瓜赏妃”始终徘徊在宫廷边缘。

1780年,和孝公主出嫁,对象是和珅的儿子丰绅殷德。这是乾隆的心腹,皇帝将最宠爱的女儿,许配给最信任的大臣之子,一桩政治婚姻,也是权力的交换。

公主嫁得风光,惇妃却日渐沉寂。公主去了亲王府,惇妃留在冷宫墙内,逐渐淡出乾隆的视线。

宫墙之外,和孝公主用自己的温和和机智周旋复杂家庭,成为清朝最具智慧的公主之一。

宫墙之内,惇妃靠回忆过日子。

惇妃的晚年并不好过。

1784年,汪氏家中因仆妇死亡事件被查,牵连到宫中,她的名声再次被置于风口浪尖。虽然风波平息后她未受重罚,但从此行事更低调。

到了嘉庆年间,她已不再参与宫务。每逢她生日,皇帝仍会赏赐些许银两,但数额远低于从前。

1806年,惇妃病逝,年六十。她没有被追封为皇贵妃,只是以妃位身份,葬入裕陵妃园寝。简简单单,悄无声息。

而她的女儿,固伦和孝公主,则活到48岁,于1823年病逝。她是和珅败落后,少数未受牵连的贵胄。她的政治智慧,堪称皇女楷模。

至此,母女二人,一生颠簸起伏,在历史中留下微弱的回响。

但人们始终记得一个小片段——那年宫中风雪,一名老皇帝听说自己又得了一女,只挥了挥手:“赏她两根黄瓜。”

不是玉,不是金,是两根黄瓜。

冷中透热,简中藏情。

0 阅读:60

猜你喜欢

寻墨阁本人

寻墨阁本人

路虽远,行者将至; 事虽难,做则可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