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9年,冀东抗联总司令高志远去开会,萧克对他说:“配枪不错。”高志远把手枪交

寻墨阁本人 2025-07-21 16:12:41

1939年,冀东抗联总司令高志远去开会,萧克对他说:“配枪不错。”高志远把手枪交给萧克,谁知萧克却下令:“抓起来,杀了!” 高志远,1907年6月生于河北滦县多余村,家里不算穷,八岁进私塾读书,算得上有点文化。可惜十四岁时家里落魄,他只能辍学种地。十五岁开始练枪,二十岁就成了当地有名的神射手,枪法准得让人服气。1933年长城抗战打响,他不甘心当个旁观者,拉了二百多人组了个抗日义勇军,后来投奔冯玉祥的抗日同盟军。在北京,他认识了革命志士王仲华,受了不少启发,回家后干脆卖了家产买枪,搞了个马城民团。 1934年,他带着民团清剿土匪,干得挺漂亮。1935年,他又带头搞了马城起义,还亲手干掉了汉奸刘佐周,这事儿在当地传得沸沸扬扬。1937年,他加入华北人民武装自卫委员会,1938年当上了冀东抗日联军总司令,手下最多时有七万多人,解放了不少地方,算是冀东抗战的一面旗帜。可惜好景不长,1938年西撤后,队伍缩水严重,到1939年就剩个空架子了。 1939年春,高志远接到通知去山南村开会。当时冀东抗联已经很艰难,他估计是想借这次会议稳住局面。到了会场,萧克瞅见他腰间那把毛瑟手枪,随口夸了句“配枪不错”。高志远也没多想,就把枪递了过去。谁知萧克接过枪后,脸色一变,直接下令把他抓起来杀了。整个过程快得让人反应不过来,高志远就这样不明不白地倒下了。 这事儿听着像个冷血故事,但背后原因没那么简单。当时有人举报高志远跟吴佩孚有联系,怀疑他叛国投敌。萧克估计是信了这个说法,加上抗战时期局势乱得像一锅粥,内部猜忌多得要命,他就果断下手了。可问题是,这叛国罪名到底有没有真凭实据?高志远之前刺杀汉奸、打伤日军高官的事迹摆在那儿,哪像个叛徒的样子? 后来研究发现,高志远被扣上叛国帽子多半是个误会。说他跟吴佩孚勾结的证据,其实就是几封来路不明的信件,再加上一些捕风捉影的口供。1939年那会儿,抗战队伍里派系斗争很严重,共产党和国民党之间摩擦不断,地方武装也常被夹在中间当炮灰。高志远这种半路起家的将领,既没深厚背景,又管着不小的队伍,很容易被当成威胁。 再说了,当时冀东抗联已经半死不活,萧克可能觉得高志远没啥用了,反而是个隐患。杀了他,既能立威,又能堵住那些怀疑的嘴。可惜这一刀下去,砍掉的不只是高志远,还有抗联的凝聚力。事后证明,这指控压根站不住脚,1994年滦县党史研究室就公开说证据不足,2010年滦南研讨会还呼吁给他平反。 高志远一死,冀东抗联彻底乱了套。队伍本来就剩不下多少人,这下更是四分五裂,士气跌到谷底。原本还能跟日军周旋几下,之后基本就没啥大动作了。这事儿不光是高志远个人的悲剧,也让冀东抗战少了一股硬气的力量。日军趁机加紧扫荡,当地老百姓的日子更不好过了。 不过,高志远的故事没就这么埋没。山南村那棵老槐树下,后来堆了个石堆,成了纪念他的地方。老一辈人提起他,总说他是个真汉子,死得太冤。历史翻了篇,可他的名字还是留了下来。 高志远的死,说白了就是抗战那会儿乱象的缩影。那年头,谁都想打鬼子,可队伍里头人心不齐,猜疑、权力斗争比比皆是。像高志远这种有本事又耿直的人,要么被捧上天,要么就被踩进泥里。他运气不好,赶上了后一种。萧克下手狠,也不全是个人恩怨,更多是那时候的政治环境逼的,大家都怕出乱子,宁可错杀也不放过。 这事儿让人感慨,英雄不一定有好下场,时代太乱,谁都保不齐自己。换个角度看,高志远的死也提醒后人,团结比啥都重要,内讧只会让敌人笑话。

0 阅读:35

猜你喜欢

寻墨阁本人

寻墨阁本人

路虽远,行者将至; 事虽难,做则可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