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西方把青霉素列为军事机密,中国老百姓和军人伤口发炎红肿后,往往因为没有青霉素治疗而死去!汤飞凡得知后十分难受,对英国生物学家李约瑟说:“我有个办法!” 那时候的中国,医疗条件差得让人揪心。抗日战争打得如火如荼,前线士兵拼了命,后方百姓也苦不堪言。可受伤后呢?伤口感染几乎是死刑判决书。青霉素在西方已经救命无数,但对中国来说,它是天边的星星,看得见摸不着。1941年,盟军把这药当军事机密捂得死死的,连技术细节都不肯透露。中国人只能眼睁睁看着伤员咽气,连个像样的抗生素都没有。这不是天灾,是人祸,是战争的残酷放大镜。 汤飞凡不是普通人,他是留洋归来的科学家,懂微生物学,知道青霉素的原理。他在上海的实验室里,眼看着细菌肆虐,心里不是滋味。数据摆在那儿:伤口感染死亡率高得吓人,尤其是破伤风和败血症,简直是无解的魔咒。他不是没试过别的办法,磺胺类药物有点效果,但跟青霉素比,差远了。他知道,要救人,青霉素是唯一出路。 汤飞凡不是愣头青,他有脑子也有胆子。他找到李约瑟,不是为了抱怨,而是要干实事。李约瑟是英国来的学者,抗战期间在中国跑来跑去,帮着记录科学情况。汤飞凡跟他聊过不少,知道这人能搭桥。他俩一拍即合,汤飞凡提出要自己搞青霉素生产。这不是说着玩的,西方不给技术,那就自己摸索。他心里清楚,这条路不好走,但不走就只能等死。 当时条件有多烂?实验室破破烂烂,设备是东拼西凑,连培养细菌的培养基都得省着用。战争把资源都掐断了。 汤飞凡没被这些吓倒。他带着几个助手,从最基础的开始——找青霉素菌种。这东西不是随便就能捡来的,得从自然界里筛。霉菌到处都有,但能产青霉素的青霉菌可是稀罕货。他和团队没日没夜地采样、培养、试验,手都泡烂了,眼睛熬红了。每次失败都像一记耳光,但汤飞凡不服输。他常跟助手说:“咱们不干,谁干?” 1943年,功夫不负有心人,他们终于培养出了能产青霉素的菌种。这不是运气,是硬碰硬试出来的。汤飞凡用显微镜盯着那些菌落,确定它们是真的能干活,才松了一口气。接下来是生产,难上加难。没工厂,没机器,他就带着人用土法子,手工提取青霉素。效率低得要命,一天下来也就弄出几克药,可这几克救的命却是实打实的。 他还得解决稳定性的问题。青霉素这东西娇气得很,温度高了不行,时间长了也坏。他研究怎么保存,试了各种法子,最后弄出个粗糙但管用的冷冻干燥法。1944年,第一批青霉素终于用上了战场。效果立竿见影,伤员的感染控制住了,死亡率直线下降。这不是神话,是汤飞凡用命换来的。 这事儿不光是造药那么简单。汤飞凡开了个头,证明中国人不是只能靠别人施舍。战时青霉素产量少得可怜,只能先给部队用,但这已经点燃了希望。老百姓听说有救命药,士气都高了几分。后来,他把技术教给更多人,慢慢地,生产规模大了,药也便宜了。1945年抗战胜利,这药开始走进医院,救的命越来越多。 再说李约瑟,这哥们儿也帮了不少忙。他回英国后到处讲中国的抗战科研,汤飞凡的名字传到了国外。西方那些藏着掖着的大国听着都脸红。这不是打脸是什么?一个被战争踩在脚底的国家,居然自己搞出了他们的“机密”。 汤飞凡没停下来。抗战一结束,他把目光放远了。青霉素只是开始,他想让中国有自己的药厂,不用再看别人脸色。1949年新中国成立,他投身疫苗研究,后来搞出了牛痘疫苗,灭了天花。这老兄一辈子都在跟病魔死磕,1958年去世时,才54岁。有人说他累死的,不奇怪,他那股不服输的劲儿,太拼了。 他的贡献不只是药本身。战时那环境,能干成这事,靠的是脑子、胆子和一股子硬气。他没靠洋人,没等救济,自己动手把不可能变成了可能。这不光救了当时的人,也给后来的中国药业铺了路。现在咱们用的抗生素,多少都有他的影子。
1941年,西方把青霉素列为军事机密,中国老百姓和军人伤口发炎红肿后,往往因为没
寻墨阁本人
2025-07-21 16:10:13
0
阅读: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