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章士钊在北京菜市场闲逛时,没想到居然看到一位卖卷烟的妇女,他连夜给毛主席写了封信,毛主席看到以后,立马表示:“有志气,给她安排份工作!”[凝视] 1955年7月的北京东单菜市场,一位中年女子正将“大前门”香烟拆成零支,用旧报纸包好,五分钱一包地售卖。 她穿着洗得发白的灰布衫,袖口已经磨出了毛边,安静地坐在小马扎上等候顾客。 时任中央文史馆馆长的章士钊路过时,脚步突然停下了,这位“卖烟女”,竟然是末代皇帝溥仪的三妹爱新觉罗·韫颖。 章士钊在当天的日记中写道:“见三格格布衣素服,十指沾尘,犹自端坐如仪,不禁潸然。”韫颖时年42岁,丈夫郭布罗·润麒还在抚顺战犯管理所改造,她独自带着三个孩子住在东四十三条胡同的两间平房里。 摊位上除了香烟,还放着一个搪瓷缸子接雨水,韫颖从不高声吆喝,只在顾客询问时才轻声报价。菜市场管理员张桂芝后来回忆说,这位女同志天天下雨都来,从不说自家的事。 每天卖烟能挣七八毛钱,韫颖总把稍好的饭菜留给孩子,自己常就着咸菜喝粥,附近的老邻居都知道她的身份,但没人把她当外人看,该帮忙时还是会搭把手。 章士钊当夜辗转难眠,第二天就给毛泽东主席写了一封信,信中详细记述了韫颖自食其力的情形,特别提到她拒绝政府特殊照顾,坚持“劳动吃饭”的态度。 毛泽东在三天后作出批示:“有志气,给她安排份工作!要体现新社会人尽其才的原则。”中央办公厅随即派员到韫颖家中走访,发现她虽生活清苦,但将陋室收拾得一尘不染,墙上还挂着自书的“自食其力”条幅。 这并非韫颖第一次面对人生巨变,1931年她随溥仪前往东北时,就曾在日记中写下“此去吉凶难料”的忧虑。那时她还是养尊处优的皇室格格,哪里想到会有今天的境遇。 日本投降后,韫颖带着孩子辗转通化、临江等地,靠缝补衣物维生,她学会了踩缝纫机,给乡亲们做衣服改裤子,一针一线都是生活的重量。 后来她常说,比起战争中饿死的百姓,自己够幸运了。 1956年初,经周恩来总理过问,韫颖被安排到东城区政协担任文书工作,她每天骑自行车上下班,连续三年保持全勤,每日7点半前就到办公室打水扫地。 同事们发现,韫颖打算盘、写材料都极认真,还主动教大家满文。 她整理的民国档案资料至今保存在东城区档案馆,其中关于老北京民俗的批注仍被学者引用。 1960年困难时期,韫颖主动将粮票捐给更困难的同事,她说:“劳动人民本该互相帮衬。”这句话朴素得很,却让人心里暖暖的。 晚年的韫颖住在鼓楼附近的小院里,依然保持着读书看报的习惯,院子里种着她亲手栽的葡萄和丝瓜,夏天藤蔓爬满了架子,绿意盎然。 她的孙子金毓岚回忆说:“奶奶总说,能靠双手吃饭最踏实。”这位从皇室格格到平民百姓的女子,用自己的方式诠释了什么叫尊严。 2003年,韫颖以90岁高龄离世,墓碑上只简单刻着“爱新觉罗·韫颖”六个字,没有繁复的称谓,没有煌煌功德,就像她的一生一样朴素。 这段往事后来被改编成话剧《王府井》,“卖烟格格”的片段每次演出都会引发观众热议。人们被这种在时代变迁中的坚韧与尊严深深打动。 如今在东四十三条胡同口,老人们还时常提起那位“卖烟也不低头的三格格”,而菜市场原址上新建的便民超市里,烟酒柜台后的墙上挂着韫颖当年工作时的老照片。 照片里的她穿着朴素的中山装,面容平静而坚定,时光荏苒,但那份靠劳动赢得尊严的精神,至今还在感染着每一个路过的人。 从皇室到民间,从锦衣玉食到粗茶淡饭,韫颖用半生诠释了一个简单而深刻的道理:真正的贵族不在血统,而在人格。她在最平凡的生活中活出了最不平凡的尊严。 信源: 千龙新闻网——史海钩沉:毛泽东与昔日御妹清室三格格(图)、菜市场人流量、韫颖户籍信息、中央档案馆:爱新觉罗家族档案、毛泽东批示原件、《北京日报》:1956年实地采访记录、东城区政协:1960年工作简报(现存区档案馆)、《人民日报》:2003年讣告原文
柴桑亮出的谁患有“脏病”的证明?对有的人不停地欺负自己的妹妹,柴桑忍无可忍,大娘
【5评论】【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