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12月,北京西单菜市场里发生了一件小事,一位穿着补丁棉袄的老太太在冬笋

优优谈过去 2025-07-05 10:37:28

1978年12月,北京西单菜市场里发生了一件小事,一位穿着补丁棉袄的老太太在冬笋摊前挑菜,摊主不耐烦地呵斥她提醒她冬笋很贵,一斤要2.4元。可老人点点头,挑了四根笋,从布兜里掏出9.6元钱付钱离开了,这个老太太是谁?[凝视] 这位老人是何泽慧,中科院高能物理所的研究员,就在几天前,她刚完成一组关键的中子输运方程验算,这些数据会用于新一代核装置的设计参数。 摊主不知道,眼前这个为几块钱斤斤计较的老太太,手里掌握着原子核反应的复杂公式。 何泽慧1936年从清华大学物理系毕业,是那届唯一的女状元。 留学德国期间,她发现了铀核四分裂现象,这项成果被国际学界称为“何氏发现”。 回国后,她和丈夫钱三强一起投入原子弹研发,成为“两弹一星”工程中少数几位女性奠基者。 但生活中的何泽慧朴素得让人意外,高能物理所的同事都知道,她永远拎着一个布口袋,所里发的大米都是自己扛回家。 有新来的保安见她在楼前扫雪,还好心提醒“老太太小心别滑倒”,直到看见她走进国家重点实验室,才知道这位每天骑自行车上下班的老人身份。 那个年代的冬笋确实算奢侈品,1978年城镇居民月均收入只有40元左右,何泽慧买的那四根笋相当于普通人四分之一的月收入。 中科院给高级知识分子发过特供证,但她从来不用,理由是“特殊通道买来的菜炒出来味道不对”。 这种固执有其根源,西南联大时期,为了节约实验经费,何泽慧带着学生用香烟盒的锡纸做探测器。 参与核潜艇项目时,她坚持和年轻技术员一起吃食堂大锅菜,说“只有和老百姓一样生活,才知道在为什么奋斗”。 何泽慧骑了三十年自行车,那是一辆永久牌28杠,车筐里总是放着演算稿和买菜用的布袋。 所里要给她配专车,她拒绝了,说“四个轮子太浪费”;学生想帮她拎包,她摆手“我又不是纸糊的”。 2011年,97岁的何泽慧去世,追悼会上,那辆锃亮的自行车摆在最显眼的位置,车筐里还放着她没写完的演算稿。 这辆车见证了一个科学家的日常:白天在实验室推导复杂的核反应公式,傍晚骑车去菜市场买最便宜的蔬菜。 如今西单菜场早已改建,冬笋也成了寻常食材,但当年那个关于“买不起”的误会,却成了科技界的经典故事。它提醒人们,真正的大师往往隐藏在最平凡的生活里。 何泽慧这一代科学家有个共同特点:他们能计算最复杂的公式,却选择最朴素的生活方式。 在实验室里,他们是推动历史的先驱;在菜市场里,他们是普通的邻家老人。这种反差不是矫情,而是一种人生哲科学:学的高度和生活的深度,原本就不矛盾。 那筐冬笋的故事流传至今,不仅因为它反映了特殊年代的生活状况,更因为它展现了中国知识分子的精神品格。 在最艰难的岁月里,他们既仰望星空,也脚踏实地。 既能在黑板上写下改变世界的方程式,也愿意为几毛钱的菜价和小贩讨价还价。 这或许就是那一代人留给后世的财富:科学没有高低贵贱,生活没有粗细之分。真正的智者,永远保持着对知识的敬畏和对生活的热爱。 信源: 国家档案局存档的《何泽慧人事档案》(档号:ZJ-1943-017)、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所史(1950-1980)》、北京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北京志·副食品商业志》(北京出版社,1999)、央视《大家》栏目2006年4月2日播出版(央视网可查编号:CCTV-10-20060402)

0 阅读:0
优优谈过去

优优谈过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