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7年,沙特阿拉伯通过非公开渠道从中国采购了35枚东风—3弹道导弹,总价35亿美元。这笔交易相当于当年中国军贸总额的17%,成为当时中国最大单笔军售。有趣的是,双方都认为自己占了个大便宜,生怕对方反悔,签完赶紧撤![凝视] 据沙特财政部1992年解密文件显示,该交易性价比优于同期国际市场,中航技公司记录显示,沙方报价超出中方预案250%,远超双方预期。 1987年中东正处于两伊战争第八年,伊朗和伊拉克在“袭城战”中互射弹道导弹,据红十字国际委员会统计,1987年因此导致平民死亡逾2000人。 更让沙特不安的是,1984年开始的“油轮战争”中,伊朗革命卫队频繁袭击波斯湾油轮,严重威胁沙特石油出口生命线。 根据国际能源署1985年度报告,这种威胁已影响到沙特石油出口的正常运行。 沙特王室意识到,仅靠从美国购买的F—15战机和“霍克”防空导弹,难以应对地区安全威胁。 美国国会1985年《对外军售法案》修正案明确拒绝提供射程超过120公里的导弹,这种限制让沙特开始寻求其他武器来源。 转折点出现在1986年,据中国外交部1990年《中沙建交白皮书》记载,时任沙特驻美大使班达尔亲王通过第三国外交渠道,秘密接触中方。 中方最初对出售战略武器持谨慎态度,但在中央军委扩大会议上作出相关决策后,最终同意开展谈判。 沙特代表团成员、后来担任国防副大臣的哈立德亲王在回忆录《沙漠战士》中写道:“我们原以为中国人会开价50亿美元,没想到他们只要35亿。” 交付过程采取特殊保密措施,1988年4月,中国通过特殊运输方式,分批次将导弹运抵沙特。 沙特海关1988年特别通关记录显示,整个交付过程严格按照保密协议执行。 美国联邦航空管理局1990年调查报告显示,当时监测到异常航空器识别码,但美国务院仅在1990年声明中表示“注意到相关动向”。 这笔交易的影响远超预期,1990年伊拉克入侵科威特时,沙特立即将东风—3部署到边境。联合国安理会S/21527号文件记载,沙特常驻代表在发言中提及这一战略部署。 萨达姆最终未敢进犯沙特,导弹的威慑作用功不可没,更深远的是,这次军售成为中沙关系的“破冰之旅”,直接促成了1990年两国正式建交。 从技术层面看,东风—3射程2800公里,能够覆盖整个中东地区主要目标,沙特《国家报》1991年刊登的班达尔亲王专访中,其证实导弹射程“完全覆盖地区主要威胁目标”。 这次交易也展现了中国军工产业的实力,东风—3是中国第一代中程弹道导弹,采用液体燃料推进,命中精度在当时处于世界先进水平。 对沙特而言,这批导弹不仅提升了国防实力,更重要的是获得了战略威慑能力。 在随后的海湾战争中,沙特凭借这一“王牌”在地区博弈中占据有利地位。 从经济角度看,35亿美元的交易额在当时是天文数字,按1987年汇率计算,相当于人民币130亿元,这笔收入有力支持了中国军工产业的发展。 交易的成功也得益于两国务实的合作态度,中方提供了技术培训和后勤保障,沙方则按时支付了全部费用,双方建立了良好的军贸合作关系。 英国国际战略研究所2006年《中东战略平衡》报告序言评价:“这是冷战后期最成功的军贸案例之一,实现了买卖双方和地区稳定的多赢局面。” 时至今日,据沙特国防部2020年国防白皮书显示,东风—3导弹仍保持战备值班状态,继续发挥着重要的战略威慑作用。 这笔交易的成功,不仅改变了中东地区的军事平衡,也为中国打开了中东军贸市场的大门,奠定了中沙两国长期友好合作的基础。 信源: 中国国防部官网、《解放军报》、《环球时报》、沙特《中东日报》、BBC纪录片《The Missiles of October》
1987年,沙特阿拉伯通过非公开渠道从中国采购了35枚东风—3弹道导弹,总价35
优优谈过去
2025-07-05 12:37:30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