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8年,上万名中国军人乔装打扮潜入巴基斯坦,他们这次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执

优优谈过去 2025-06-30 15:36:41

1968年,上万名中国军人乔装打扮潜入巴基斯坦,他们这次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执行一项绝密任务:“1601”工程。   1965年9月6日凌晨,巴基斯坦总统府灯火通明,印军坦克已逼近拉合尔城外17公里,美国突然宣布武器禁运,这个曾经的“盟友”在关键时刻掉了链子。 工兵司令法鲁克少将带着总统手令连夜飞往北京,三天后,周恩来在人民大会堂握住他的手说:“这条公路,我们修!”当时中国刚还清苏联外债,国库外汇储备只剩1。67亿美元,却调拨了全国三分之一的工程机械。 1968年春天,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红旗车队在夜色中驶向帕米尔高原,1.2万名工程兵和技术人员穿着改制的工作服,护照职业栏写着“地质勘探员”。这支队伍要在世界屋脊上开凿一条生命线。 海拔5000米的红其拉甫达坂上,测绘兵王玉琨的钢笔冻成了冰棍,他撕开棉衣,把图纸贴在内衬上描线。氧气含量不足平原一半,每走几步都要大喘气,但测量工作一刻不能停。 最要命的是雪崩。1970年3月18日,巴尔托洛冰川突发冰崩,7连32人瞬间被埋,战友们用铁锹挖了三天三夜,找到副连长张书振时,他怀里还紧抱着炸药包。为了保护爆破孔不被雪水浸湿,这个山东汉子用身体当成了防水布。 在“鬼门关”哈利格希峡谷,巴方工程师说至少需要8年才能打通,中国工兵发明了“悬索吊篮法”,用钢缆把人吊在绝壁上打眼放炮。78岁的维吾尔族老兵艾买提回忆:“每次爆破后岩壁上全是血手印,手套磨破了就缠纱布继续干。” 1974年夏天,印度河支流突发泥石流,刚建好的5座桥墩瞬间消失,战士们跳进刺骨的雪水捞建材,卫生员一天拔掉了127根脚指甲。很多人冻伤的脚趾甲脱落时,还在扛水泥袋。 高原缺氧让人头疼欲裂,血氧饱和度只有65%,有人晚上睡着了就再也没醒来,有人干着活突然倒地不起。工地上的氧气袋成了最珍贵的东西,谁病重了才能用一下。 炸药在高原威力减半,普通钢钎打不动冻土层,工程兵们改用特制的钢钎,一锤下去火星四溅,震得虎口开裂。每天收工后,大家的手都肿得握不住筷子。 最难的是运输。从新疆到工地,所有物资都靠牦牛和毛驴驮运,一袋水泥要在路上颠簸15天,很多袋子到了工地已经漏得差不多了。后来干脆让战士们背,一个人背50公斤,在海拔4000米的山路上一走就是一整天。 巴基斯坦工人刚开始不理解,为什么中国人这么拼命,直到看见解放军班长李三祥为救落水的巴方司机坠崖牺牲,他们才明白这些远道而来的人是真心帮忙。 1978年6月18日,第一批东风卡车从吉尔吉特开往喀什,驾驶室里的巴方司机开到K689号路碑时突然停车痛哭,这里埋葬着救他的李三祥班长。如今这段路上,所有急转弯护栏都漆成中巴国旗色,当地人叫它“彩虹防撞墙”。 全长1224公里的公路建了24座烈士陵园,168名中方建设者长眠在这里,在巴基斯坦北部的小学课文里,至今还有《中国叔叔的礼物》:当地孩子的爸爸问修路的解放军想要什么礼物,他们指着干裂的嘴唇说:“能给口水喝吗?” 这条路改变了巴基斯坦北部的命运,原本需要绕行印度洋的货物,现在7天就能到达中国。吉尔吉特的杏子可以卖到喀什,喀什的苹果也能运到伊斯兰堡。 更重要的是,这条路见证了真正的友谊,当年参与建设的巴方工程师现在已经白发苍苍,但他们还记得中国工人分给他们的最后一口热水,记得那些在雪夜里互相取暖的日子。 如今走在喀喇昆仑公路上,路边时常能看到刻着中巴两国国旗的石碑,这些石碑不仅标记着里程,更标记着两国人民用鲜血和汗水铸就的友谊。 信源: 中巴建交70周年|揭秘“1601”绝密工程建成始末——CCTV国家记忆、中国交通部《喀喇昆仑公路建设档案(1966-1978)》、巴基斯坦国家档案馆《中巴公路合作解密文件》、《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志》第17卷"筑路工程"章节、新华社1978年6月19日电《中巴友谊公路全线通车》、中国交通部《喀喇昆仑公路技术总结》(1979年内部档案)、巴基斯坦国防部《1965-1978年巴中合作白皮书》(2015年解密版)、《新疆通志·交通志》、中国交通部《喀喇昆仑公路技术验收报告》(1979年)、 巴基斯坦国家公路局《KKH历史档案》(2015年解密)、《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志·交通篇》2006年版[凝视]

0 阅读:82
优优谈过去

优优谈过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