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许世友要求163师师长边贵祥放了越南俘虏,可谁曾想边贵祥竟然直接拒绝

优优谈过去 2025-06-30 14:37:12

1979年,许世友要求163师师长边贵祥放了越南俘虏,可谁曾想边贵祥竟然直接拒绝:“罢官也好,坐牢也好,我绝不放过一个越南俘虏!” 1979年3月,对越自卫反击战进入关键阶段,广州军区司令员许世友接到一份令人意外的报告:163师在同登、谅山战役中俘虏了大批越军,但师长边贵祥拒绝执行释放俘虏的命令。 许世友亲自打电话要求放人,这位跟着八路军摸爬滚打多年的老兵竟然在电话里直接顶撞:“罢官也好,坐牢也好,我绝不放过一个越南俘虏!” 这一幕被记录在解放军出版社的《许世友传》中,时任163师政委的吴恩庆后来回忆说:“边师长当时的理由很简单,这些俘虏里混着特工,今天放回去,明天就可能拿枪打我们的战士。” 边贵祥的强硬并非空穴来风,1928年出生在河北香河的他,16岁时就因为打死了一个调戏妇女的伪军团丁,连夜投奔了八路军。在晋察冀军区,他靠着一把刺刀打出了名堂。 1944年的一次反扫荡战斗中,边贵祥独自刺倒了三名日军,这个战绩让冀东军分区专门发文表彰,在当时的八路军中传为佳话。 1948年隆化战斗时,边贵祥像董存瑞一样扛着炸药包去炸碉堡,爆炸时飞来的弹片削中了他的左眼,当场血流不止,但他简单处理后继续投入战斗。 天津战役中更加惨烈,一颗子弹直接打穿了他的右睾丸,军医要把他送下火线,边贵祥硬是不肯,咬着牙继续指挥部队作战。就是靠着这种顽强的作风,他从一个普通战士一路晋升到师长。 1966年,边贵祥随中国军事顾问团援助越南抗美,在越南的两年时间里,他深入了解了越军的作战特点和战术习惯,这为后来的对越作战积累了宝贵经验。 1979年开战时,边贵祥指挥的163师担任东线主攻任务,2月17日攻打同登,越军号称“铁三角”的第12团依托炮台山的坚固工事死守。边贵祥采用坦克抵近轰击配合步兵爆破的战术,三天时间就全歼了守敌。 战后清理战场时发现,部分坑道里竟然堆放着中国援助越南的大米和武器,这个发现让很多参战官兵五味杂陈。 谅山战役中,越军为了阻止中国军队推进,炸毁了奇穷河大桥,还放话说“中国军队过不了河”。边贵祥立即调来工兵,连夜架设浮桥,部队冒着炮火强攻过河,最终攻占了谅山省政府大楼。 这一战,163师歼敌5891人,占到了东线歼敌总数的约40%,战绩如此辉煌,但边贵祥对俘虏的处理却引发了争议。 边贵祥坚持不放俘虏,是有血的教训的,开战前,越军经常伪装成边民进行偷袭,163师侦察连就曾遭到伏击,12名战士牺牲。在师党委会上,边贵祥说得很直接:“今天放十个,明天就有十个战士可能死在冷枪下!” 这种担忧并非杞人忧天,越军特工确实经常使用假投降的手段,1979年就发生过多起释放俘虏后遭到报复袭击的事件,战后统计显示,163师防区是东线唯一没有出现此类事件的地方。 2008年边贵祥去世时,火化后在骨灰中竟然检出了三块弹片——两块来自抗日战争时期,还有一块在他脊椎里嵌了整整60年,女儿边晓红说:“父亲晚年经常疼得整夜睡不着觉,但他从来没有后悔过当年的任何决定。” 边贵祥的故事反映了那一代军人的特点:他们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战场经验,让他们在做决定时更多考虑的是战士的生命安全,而不是其他因素。在那个特殊的年代,这样的选择或许有其必然性。 这位从16岁就开始打仗的老兵,用自己的方式诠释了什么叫做军人的责任,他身上那三块弹片,就是最好的证明。   信源: 【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缅怀香河革命烈士——边贵祥——澎湃新闻、《许世友传》(解放军出版社)、《解放军报》1979年3月战地报道、《中越战争秘录》(军事科学出版社)、《生死二十八天》(吴恩庆著)、军事科学院《中越边境作战研究》内部资料[凝视]

0 阅读:2
优优谈过去

优优谈过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