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9年,国军营长史恩华被日军包围,师长赶紧组织人员营救,可没想到史恩华却说:

优优谈过去 2025-06-30 15:36:41

1939年,国军营长史恩华被日军包围,师长赶紧组织人员营救,可没想到史恩华却说:“师座,我突围不了,只能抗击到底,以死报国!”   1939年9月18日凌晨,湖南岳阳新墙河北岸的草鞋岭还笼罩在晨雾中,国军第52军195师1131团3营营长史恩华刚刚结束三天新婚假期,带着满身硝烟味回到前线。 妻子临别时红着眼眶为他整理军装,史恩华只说了句“等我回来”,这句话成了永诀,四天后,这个新婚营长和他的全营官兵一起,永远留在了这片血染的土地上。 日军奈良支队选在这天发动猛攻,20多架战机轮番轰炸,30余门重炮齐声怒吼,首轮炮击就把地面工事全部炸平,史恩华立即指挥官兵钻进预备的反斜面坑道。 当日军步兵端着刺刀冲上来时,守军突然从坑道里杀出,手榴弹一捆捆扔向敌群,7辆日军坦克当场报废,第一波攻势被血腥地打了回去。 第二天黎明,日军恼羞成怒,竟然投放毒气弹,官兵们用毛巾蘸尿捂住口鼻,眼睛被熏得通红流泪,仍然坚持射击。战地记者后来在报纸上写道:“中国军人宁死不退的精神令人震撼。” 草鞋岭失守后,史恩华带着减员过半的残部转移到笔架山继续抵抗,此时全营已经只剩下40多人,弹药也所剩无几。 9月22日上午,师长覃异之通过野战电话下达撤退命令,电话那头传来史恩华坚定的声音:“师座,我们突围不了了。笔架山就是我们的坟墓,但每多坚守一小时,长沙就多一分准备时间。” 覃异之在回忆录中写道,听到这句话时自己眼眶湿润,但作为军人,他理解史恩华的选择。 最后时刻,山上传来断断续续的《义勇军进行曲》,据幸存的担架兵李玉堂回忆,歌声虽然微弱,但在寂静的山谷里格外清晰。接着是震天的喊杀声,然后一切归于沉寂。 战后清理战场时发现,许多烈士的遗体仍保持着射击姿势,手指死死扣着扳机,史恩华的遗体在一处高地上被找到,身边散落着几个空弹夹。 这场看似绝望的阻击战实际意义重大,史恩华营用全军覆没的代价,成功拖住日军整整四天,歼敌千余人。这为后续的长沙会战赢得了宝贵的布防时间。 十天后爆发的第一次长沙会战,国军大获全胜,日军南进计划受挫,军事史学家认为,没有新墙河一线的英勇阻击,长沙很可能不保。 史恩华牺牲时年仅26岁,新婚妻子还在家中苦等他归来的消息,直到部队派人送来阵亡通知书,她才知道丈夫已经成为烈士。 1984年,民政部门正式追认史恩华为革命烈士,2015年,他被列入著名抗日英烈名录,英名永垂不朽。 如今在岳阳抗战纪念园里,史恩华的墓碑静静矗立,每到清明时节,总有人在碑前摆放新鲜的山茶花——那是他家乡湖北阳新的特产。 一位参观者在纪念馆留言簿上写道:“他们用鲜血和生命诠释了什么叫'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这些英雄的名字和事迹,应该被每一个中国人铭记。” 从新婚燕尔到血洒疆场,史恩华用短暂的一生完美诠释了什么叫军人的担当,在国家存亡的关键时刻,他和千千万万的抗日将士一样,毫不犹豫地选择了以身殉国。 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英雄,中华民族才能在最黑暗的岁月里挺过来,才有了今天的和平与尊严,史恩华们的牺牲告诉我们,有些东西比生命更重要,那就是国家的独立和民族的尊严。   信源: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抗日战争正面战场档案汇编》、军事科学出版社《中国抗日战争正面战场作战记》、湖南省档案馆《湖南抗战史料辑录》、民政部《第二批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湖南省档案馆藏《新墙河阻击战阵中日记》、引用《抗日战争正面战场档案汇编》(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凝视]

0 阅读:3
优优谈过去

优优谈过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