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途中,国民党的飞机几乎每次都能精准轰炸到红军,贺龙当时想到一条妙计,让国民党的飞机“自相残杀”! 1935年6月,湘黔边境的山路上酷热难耐,红二、六军团正在紧急转移,战士们头上的草帽缝着醒目的红五星,在烈日下闪闪发光。 贺龙突然下了个让所有人摸不着头脑的命令:“把草帽都扔了!” “军团长,大热天不戴草帽怎么行军啊?”战士们议论纷纷,但军令如山,几千顶草帽很快被集中丢弃在山路上,红五星在地面上星星点点。 几个小时后,尾随而来的国民党军周燮卿部看到满地的草帽,士兵们如获至宝,纷纷捡起来戴在头上遮阳。谁知道这正中了贺龙的圈套。 下午3点左右,三架国民党轰炸机按例飞来侦察,飞行员从空中俯瞰,看见山路上移动着一顶顶带红五星的草帽,立即认定是红军主力。 轰炸机迅速俯冲,24枚炸弹倾泻而下,爆炸声震天动地,烟尘滚滚,飞行员满意地在作战日志上记录:“成功轰炸共军,造成重大伤亡。” 然而被炸的却是他们自己人,等硝烟散去,这支国民党追击部队已经伤亡惨重,完全失去了继续追击的能力。 红军则早已远走高飞,连一根汗毛都没掉,贺龙不费一枪一弹,就让敌人自己打了自己。 这个绝妙的计策源于贺龙敏锐的观察力,他注意到草帽上的红五星在阳光下反光强烈,从高空看就像醒目的标记。既然敌机靠这个识别红军,何不将计就计? 当时红军刚在忠堡大败国民党第41师,蒋介石气急败坏,调集10万大军围追堵截,国民党空军几乎天天出动,一发现红五星就投弹轰炸。 贺龙琢磨透了敌人的套路,决定来个反其道而行之,他算准了追兵会捡草帽,也算准了飞行员会认错目标。 这招“草帽计”一石三鸟:既甩掉了追兵,又让敌军内部矛盾激化,空军和陆军相互指责推诿。 贺龙用兵向来不按常理出牌,在贵州时,他让部队白天睡觉晚上行军,点着松明火把照路,国民党飞机彻底没了用武之地。 过金沙江时缺少绳索,他让战士们把绑腿布连起来,硬是拉着骡马游了过去,这些土办法看似简单,却屡屡建功。 老红军侯清芝回忆说:“贺胡子最会随机应变,脑子转得快,总能想出别人想不到的招数。” 贺龙从小就展现出过人的胆识,1917年,20多岁的他带着20来个兄弟,用两把菜刀就敢去抢盐局的枪。这事后来传为佳话。 南昌起义时他担任总指挥,起义失败后毅然加入共产党,从此这个绿林好汉成了红军将领,在战场上屡创奇迹。 每到一个地方,贺龙都要亲自察看地形,有时还化装成老百姓去侦察敌情,正是这种细致入微的作风,让他能从草帽这样的小细节中发现战机。 长征路上,红二、六军团在乌蒙山区与十倍于己的敌军周旋数千里,最终成功突围,其中像“草帽计”这样的巧妙战术发挥了重要作用。 国民党将领万耀煌后来感叹:“贺龙用兵神出鬼没,我们总是慢半拍。”这话说得一点不假。 这个战例至今还陈列在军事博物馆里,那顶普通的草帽成了革命智慧的象征,它告诉人们:在战争中,有时候最简单的东西往往能发挥最大的作用。 贺龙的“草帽计”看似儿戏,实则体现了高超的军事智慧,他准确把握了敌人的心理和行为模式,巧妙利用了环境条件,最终以智取胜。 这种因地制宜、灵活机动的战术思想,正是红军能够以弱胜强的重要法宝,在装备悬殊的情况下,指挥员的创造力往往决定着战争的胜负。 草帽虽小,智慧无限,贺龙用一个简单的计策,不仅保存了红军实力,更在军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信源: 草帽计——共产党员网、《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史》《贺龙传》《国民党空军作战日志》;口述史料来源:张铚秀《我的红军岁月》、侯清芝《跟随贺龙长征》、《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史》(军事科学出版社)、《贺龙传》(解放军出版社)、《国民党空军作战日志》(台湾“国防部”史政编译局)、张铚秀《我的红军岁月》(解放军出版社)、万耀煌《剿匪纪实》(台湾“国防部”档案)、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官网[凝视]
长征途中,国民党的飞机几乎每次都能精准轰炸到红军,贺龙当时想到一条妙计,让国民党
优优谈过去
2025-06-30 16:36:37
0
阅读: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