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4月,江西于都县烈士陵园里,一位93岁的老人缓缓走向一块墓碑,当她的手触到石碑上“王金长烈士”五个字时,声音颤抖地说:“金长哥,我等到头发都白了......”这一幕被现场的人用手机记录下来,后来在网络上广泛传播,这位老人是谁?[凝视] 这位老人叫段桂秀,她等待的是自己的丈夫,一位87年前参军离家的红军战士。 1932年,12岁的段桂秀嫁给了21岁的王金长,那个年代,女孩早婚很常见,段桂秀其实就是童养媳。新婚才三天,王金长就要跟着部队走了。 临别时,他告诉妻子:“我去打仗,你在家照顾爹娘,等我回来。” 谁知道这一别就是永远。王金长参加的是中央红军,1934年在福建长汀的一次战斗中牺牲了。但是段桂秀并不知道这个消息,一直苦苦等待。 直到1953年,也就是19年后,民政部门才正式通知段桂秀,她的丈夫已经牺牲,被认定为革命烈士。那一年,段桂秀33岁,已经等了21年。 收到通知的段桂秀并没有绝望,反而更加坚定了心中的信念,她对前来说媒的人说:“生是王家人,死是王家鬼。”从此拒绝了所有的提亲。 段桂秀独自一人撑起了整个家,她照顾王金长的父母直到老人去世,还供小叔子读书成家。村里人都知道,段桂秀是个苦命的女人,但她从不抱怨。 最让人心疼的是,段桂秀一直保留着当年的嫁妆:一条蓝布围裙。这条围裙打满了补丁,她每年都要拿出来晒一晒,像在等丈夫回来穿一样。 段桂秀的孙子王北京后来告诉记者,奶奶直到90多岁,还经常说“金长哥该回来了”,有时候吃饭吃到一半,她会突然放下碗筷,颤颤巍巍地往门口张望,好像真的听到了什么脚步声。 2019年,退役军人事务部开展“寻找烈士后人”活动,工作人员终于找到了王金长的安葬地点,当他们告诉93岁的段桂秀这个消息时,老人坚持要亲自去祭拜。 那天,工作人员要背段桂秀上山,被她拒绝了,老人说:“让我自己走,金长哥看见会心疼的。”就这样,93岁的段桂秀一步一步走向丈夫的墓地。 当段桂秀终于站在王金长的墓碑前时,87年的思念瞬间爆发,她像个孩子一样哭了,一边哭一边说:“金长哥,我没有改嫁,我照顾好了咱家,你放心吧......” 在场的人都被这一幕感动了,有人偷偷拭泪,有人拿起手机记录。这个视频后来在网上疯传,无数网友被这份坚守感动。 现在,段桂秀的蓝布围裙和王金长的烈士证明书一起陈列在于都县革命烈士纪念馆里,参观的人看到这两样物品,都会停下脚步,静静地听讲解员讲述这个故事。 段桂秀的故事后来被改编成采茶戏《一生守望》。每当舞台上响起“等郎归”的唱段,台下总有人偷偷抹眼泪。这出戏在江西各地演出,场场爆满。 有人问段桂秀,等了87年值得吗?老人很坚定地说:“值得,他是为了国家去的,我等他是应该的。”简单的话语,却让人感受到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 段桂秀的故事其实代表了千千万万个军属家庭的坚守,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有太多的妻子在等待,有太多的母亲在盼望。她们用柔弱的肩膀撑起了家庭,用坚定的信念守护着希望。 2021年,段桂秀因病去世,享年95岁,临终前,她还在念叨:“金长哥,我来找你了......”老人走得很安详,脸上带着笑容,像是终于要和久别的爱人重逢了。 段桂秀被安葬在王金长墓地旁边,夫妻二人终于团聚,墓碑上刻着两人的名字,中间写着“生死相守,天长地久”八个字。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是承诺,什么是坚守,什么是爱情。 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段桂秀用一生诠释了什么叫“从一而终”。她的故事不仅仅是一段感人的爱情,更是一种精神的传承。 如今的年轻人可能很难理解段桂秀的选择,但正是有了这样的坚守,我们才明白什么是真正的责任和担当。她用87年的等待,给我们上了一堂关于忠诚与坚持的人生课。 王金长和段桂秀的故事,已经成为于都红色旅游的一张名片,每年都有很多游客专程来到烈士陵园,看看这对夫妻的墓地,听听这个感人的故事。 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里,段桂秀的故事就像一盏明灯,提醒我们什么才是人生中最珍贵的东西,不是金钱,不是名利,而是那份纯真的感情和坚定的信念。 信源: 人民日报——让人泪目 106岁的红军烈士遗孀一生在等丈夫回家、新华社《跨越87年的"重逢"》(2019年4月5日)、江西省档案馆《烈士通知书》(1953年)、央视新闻《一生守望》(2019年4月3日)、于都县革命烈士纪念馆展陈记录
2019年4月,江西于都县烈士陵园里,一位93岁的老人缓缓走向一块墓碑,当她的手
优优谈过去
2025-07-05 11:37:30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