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美国铸币局停止生产一美分硬币 2025年11月13日,美国铸币局于当地时间1

美国铸币局停止生产一美分硬币 2025年11月13日,美国铸币局于当地时间12日停止生产面值最小的硬币——一美分硬币,旨在节省成本。当地时间2月10日,美国总统特朗普表示,由于成本上升,他已指示财政部停止铸造新的1美分硬币。特朗普表示,美国铸造的1美分硬币的成本实际上超过2美分,这“太浪费”。 可能有人觉得,不就是个一美分硬币吗?扔地上都未必有人弯腰去捡,停了就停了呗,多大点事儿。但你要是知道这枚“不值钱”的小硬币背后,美国政府多年来浪费了多少纳税人的真金白银,恐怕就得忍不住吐槽一句“离谱”。根据美国铸币局2024财年最新公开的财务报告,一枚一美分硬币的平均铸造成本已攀升至3.7美分,要知道这枚硬币97.5%的材质是锌,而2016年至今锌价累计上涨超100%,2025年10月锌价较去年同期又涨了3.38%,成本自然水涨船高。更关键的是,美国2024年实际铸造了32亿枚一美分硬币,算下来每年单在这枚小硬币上的亏损就达8640万美元,这笔钱相当于马萨诸塞州326所公立学校的生均年度预算总和——该州2023年公立学校生均年投入高达2.65万美元,这些钱本可以用来改善教学设施或提高教师薪资。 这枚硬币可不是凭空出现的“赔钱货”,它承载着美国两百多年的历史。从1793年首次铸造至今,一美分硬币见证了美国的独立、扩张和崛起,上面印刻的林肯头像更是成为一种文化符号——毕竟这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位废除奴隶制的总统,无数美国人从小就通过这枚硬币认识这位伟人。如今说停就停,没有任何过渡期,也没有公开征求民众意见,难免让人质疑:这到底是真的为了节省成本,还是单纯的行政草率? 更现实的问题是,一美分硬币的退场,受影响最大的从来不是那些西装革履的精英,而是低收入群体和小商贩。在美国不少地方,便利店、街头摊还在沿用“分”作为计价单位,比如一瓶矿泉水1.99美元、一份三明治3.97美元。很多人以为没了一美分,商家就会直接四舍五入,但实际情况是,美国现行法律根本没有统一规范该行为,纽约等州明确禁止商家随意凑整收费,而国会正在审议的《共同美分法案》虽提议现金交易四舍五入至5美分,但截至2025年11月仍未通过。反观加拿大的经验,他们2012年停止铸造一分硬币,2013年才正式停止流通,不仅提前公布计划设置过渡期,还通过立法明确四舍五入仅适用于现金交易,移动支付仍按实际金额结算,最大程度保护消费者权益。而美国没有任何配套政策,参考加拿大停铸后低收入家庭生活必需品支出仍持续上涨的情况,美国低收入群体很可能面临类似困境,日积月累的“凑整损失”会让本就拮据的生活雪上加霜。 再说了,特朗普口中的“太浪费”,多少有点避重就轻的味道。美国联邦政府每年的国防预算高达8000多亿美元,其中真正的“大浪费”比比皆是。就说F-35战斗机,单机造价9000万美元,年维护成本最低都要780万美元,F-35B和F-35C的维护费用更是超1000万美元,整个项目全寿期费用预计超过1.7万亿美元。更离谱的是,这款战机截至2023年已发生12起严重事故,8架完全损毁,还频繁出现备件短缺、维修延迟的问题。除了军事装备,阿富汗战争中更是上演了“花式腐败”:美军曾花600万美元从意大利空运9只山羊到阿富汗,号称要改良羊绒产业;斥资4.86亿美元采购的20架货运飞机,最后16架长期闲置,以3.2万美元当废品回收。这些动辄上亿的浪费不去管,反而盯着一枚每年亏损几千万美元的硬币大做文章,难免让人觉得这是在转移公众视线,用“节省小钱”的姿态掩盖“浪费大钱”的真相。 其实一美分硬币的尴尬处境早有预兆,随着移动支付的普及,现金交易本身就在减少,一美分的使用场景越来越窄。澳大利亚1992年就停铸了一分硬币,加拿大2012年跟进,这些国家都做了充分的准备:提前几年公布计划,调整计价系统,开展公众教育,还制定了保护消费者权益的配套政策。而美国的做法,更像是一场仓促的“一刀切”,既没有给商家和民众适应时间,也没有应对找零纠纷、价格争议的应急预案,只会让原本简单的事情变得复杂。 说到底,停止生产一美分硬币本身不是坏事,毕竟时代在进步,货币体系也需要与时俱进。但问题的关键在于,决策的背后是否真正站在民众的角度考虑,是否有科学的规划和完善的配套措施。如果只是为了制造“节省成本”的噱头,而忽略了历史文化价值和低收入群体的利益,这样的决策终究难以服众。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