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旦中美打起来,中国沿海被炸了咋办?戴旭上校这句话,给我们吃了颗定心丸:如果中美两国开战,美国有能力把中国的海岸给拆掉,中国也可以把美国在亚太地区的势力给拆掉,中国作为一个第三世界,最多就是向西方转移重心,而美国将失去这个世界第一强国的位置。 面对中美关系的风云变幻,空军大校戴旭的一番分析如醍醐灌顶。他没有回避问题的尖锐性,反而用冷峻的军事逻辑告诉我们:中美两国一旦开战,美国有能力把中国的沿海城市全打烂,但中国也可以把美国在亚太地区的军事力量都消灭。这种相互摧毁的能力,到底意味着什么? 戴旭这个名字在军事圈确实响当当。他出生于1964年,来自河南省民权县,从豫东小村走出来的军人学者,最终成为国防大学战略研究所教授。他的分析不是纸上谈兵,而是建立在多年军旅经历和深厚理论功底之上的战略判断。 说到中美军力对比,咱们得承认现实。美国确实有让人忌惮的实力。第一岛链北起日本列岛、琉球群岛,中接台湾,南接菲律宾岛群、大巽他群岛至南中国海,其为美国外交国防政策中围堵中国的第一道防线。这条防线上密布着美军基地,从冲绳到关岛,从韩国到菲律宾,形成了一张严密的军事网络。 但戴旭的分析高明在哪里?他看到了美国霸权的脆弱性。中国这些年没有白忙活,火箭军的”东风快递”可不是吃素的。火箭军携东风导弹,在央视镜头中全方位展示,引发国际热议,印度媒体将东风导弹称之为”关岛特快”。这个称呼很有意思,说明国际上对中国导弹打击能力的认知已经相当清楚。 东风16是一种单级固体近程弹道导弹,其射程约为1200公里,任务就是对第一岛链内强敌重要目标实施火力打击。而射程更远的东风-26,被外界称为”关岛快递”,专门针对美军在西太平洋的关键节点。这些导弹都是机动发射,隐蔽性强,让美军的固定基地成了活靶子。 更重要的是戴旭提到的战略纵深问题。中国作为一个第三世界,还可以向西转移,重新建立自己的家,而美国,将从此失去自己世界第一强国的宝座。这话听起来有点悲壮,但仔细想想确实是这个道理。中国有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有14亿人口的巨大市场,有完整的工业体系。即使沿海受损,内陆的成渝经济圈、关中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都能顶上。 反观美国,它的霸权建立在什么基础上?除了军事实力,更重要的是对全球贸易通道的控制,对盟友体系的维护。一旦在亚太吃了大亏,日韩这些盟友会怎么想?他们可不会为了美国的霸权去陪绑。日本对驻日美军基地的不满由来已久,韩国在中美之间本来就左右摇摆。 从经济角度看,美国对中国制造的依赖程度远超想象。从日常消费品到工业零部件,没了中国的供应链,美国的通胀压力只会更大。前几年的贸易战就是最好的证明,美国加征的关税最后大部分都转嫁到了本国消费者身上。 戴旭的分析还有一个深层含义:现代战争的代价实在太大了。2025年6月,中国两支航母编队首次同时在第一岛链外演训,这表明中国军力的发展已经让美国的”岛链围堵”战略面临挑战。在这种情况下,谁都承受不起全面冲突的后果。 说到底,戴旭上校这番话的真正价值不在于分析打仗的胜负,而在于揭示了一个道理:在相互确保摧毁的时代,任何一方都别想靠军事冒险占到便宜。美国想用军事压力迫使中国屈服,那是想多了。中国虽然不主动挑事,但也绝不会在威胁面前退缩。 这种战略平衡其实对全世界都是好事。没人希望看到两个核大国真的打起来,那后果谁都承受不起。戴旭的分析让我们明白,中国有足够的底气面对任何挑战,这种底气不是来自于好战,而是来自于实力和智慧的结合。 戴旭上校的这颗”定心丸”,让我们在复杂的国际局势中保持清醒。面对霸权主义的威胁,既要有必胜的信心,也要有理性的判断。你觉得在当前的国际形势下,中美两国应该如何避免冲突、实现共存?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看法,让我们一起探讨这个时代最重要的话题。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