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是欧美死活不肯给中国大飞机适航证会如何?说句不好听的,如果拿不到欧美的适航证,C919还真干不掉波音。对新飞机来说,这张证就是跨入国际市场的“门票”。没有FAA和EASA的同意,它就不能在欧美上空飞。而买家也很看重心理安全感:只要欧美认可了,那飞机就值钱、也更靠谱。 先得弄明白这证到底有多重要,美国的FAA和欧洲的EASA是全球最权威的航空监管机构,他们制定的适航标准被全世界绝大多数国家照搬,就像行业里的“金标准”,一型飞机只要拿到他们的证,就等于被盖章“安全靠谱”,各国航空公司才敢放心买。 现在全球大飞机市场基本被波音和空客垄断着,这两家占了99%的份额,波音自己就占了快一半。C919要想“干不掉波音”,就得从他们手里抢市场,但没有欧美适航证,第一步就卡壳了。 要知道,没有FAA的同意,C919不能在美国的天空起降,没有EASA的许可,欧洲的机场也不会让它落地,而欧美市场本身就是全球民航的核心市场之一,光这两块就占了全球民航需求的一大半,进不去就等于丢了半壁江山。 更关键的是买家的心理,航空公司买飞机是天大的事,动辄几亿一架,肯定要图个踏实。过去几十年,大家都认欧美这两家的标准,觉得他们认可的飞机才靠谱。 有数据显示,全球有超过100个国家自己没有能力制定航空标准,直接照搬FAA和EASA的规则,对他们来说,没有这两家的证,再便宜的飞机也不敢碰,怕砸了安全招牌,更怕后续运营出问题没人担责。 俄罗斯的苏霍伊超级喷气100就是个活生生的例子,这型飞机研发时也想闯国际市场,但始终没拿到欧美适航证,虽然前后生产了232架,可现在只有100架左右在运营,大部分要么封存要么闲置。 不是飞机完全不能飞,而是没有欧美背书,国外航空公司没人敢买,就算俄罗斯自己使劲推,国际订单也少得可怜,最后只能困在本土市场打转,根本没法跟波音、空客竞争。 再看C919的情况,虽然国内已经拿到了适航证,订单也突破了1000架,但大多是国内航空公司订的。 国际上虽然有马来西亚、越南这些国家有意向,可欧洲航空安全局已经说了,C919要拿他们的证还得等3到6年,美国的FAA更是连明确的时间表都没有。 这些有意向的国家也有顾虑,没有欧美证,飞机要是想飞经欧美空域或者跟欧美航司联运都不行,运营灵活性大打折扣,自然不敢轻易签正式订单。 就算有些国家愿意松口,比如尼日利亚说考虑给C919做本地认证,可这些市场的体量跟欧美没法比。 欧美市场不光需求大,利润也高,波音2025年光一个季度的营收就有227亿多美元,大部分都来自国际市场,尤其是欧美和受其标准影响的地区。 C919要是进不去这些高价值市场,光靠新兴市场的小订单,根本没法摊薄研发和生产成本,价格上也竞争不过波音——波音因为量产多年,加上全球供应链成熟,单机成本早就压下来了,C919没足够的国际订单支撑,成本降不下去,卖贵了没人买,卖便宜了赚不到钱,怎么跟波音拼? 还有后续运营的麻烦,没有欧美适航证,C919的维修保养、零件供应都会受影响。欧美航空产业链成熟,波音的维修网点遍布全球,零件配送快,航空公司出了问题能及时解决。 可C919要是没有他们的证,欧美那边的维修企业不敢接手,零件供应商也可能因为政策限制断供,就算中国自己在东南亚、非洲建服务点,规模和效率短期内也赶不上波音,航空公司买了飞机怕“修不好、等不起”,自然更倾向于选有保障的波音。 之前美国还断供过C919的发动机,虽然后来找到了解决办法,但也说明没有欧美适航证的话,他们随时能在供应链上卡脖子。 波音就不一样了,作为本土企业,FAA的标准对它来说驾轻就熟,认证过程一路绿灯,就算出过安全事故,后续整改也能快速通过审查,不会被刻意刁难。这种“主场优势”加上全球市场的根基,C919没有适航证根本没法比。 说到底,适航证不只是一张纸,它背后是标准、信任和产业链的全面认可。没有欧美这张证,C919就像被关在了国际主流市场的门外,只能在国内和少数新兴市场打转,而波音靠着几十年的积累和全球认可的适航背书,稳稳占据着大部分市场份额。 所以说,要是欧美死活不给证,C919确实干不掉波音,这不是能力不行,是少了那张关键的“入场券”,连跟人家同台竞争的机会都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