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3年,30岁的梁启超在妻子李蕙仙的安排下,娶了丫鬟王桂荃。圆房当晚,梁启超却说:“你嫁给我可以,但没有名分,生的孩子也不能叫你娘。” 1903年,梁启超家里发生了一件外人看起来矛盾的事。 这位提倡"一夫一妻制"的维新派领袖,在妻子李蕙仙的安排下娶了17岁丫鬟王桂荃。 这个当时看起来寻常的婚姻,却意外造就了中国近代史上最特别的家庭故事。 王桂荃原本叫王来喜,生在四川广元乡间。 四岁没了娘,像件货物似的被人贩子倒腾了四次。 十岁那年被李蕙仙娘家买去当粗使丫头,这才算吃上了热乎饭。 李蕙仙回娘家探亲时,发现这个手脚麻利的小姑娘,就带回北京梁府当贴身丫鬟。 跟着进梁府的还有个叫阿好的丫头,可这阿好脾气倔得像头驴,没几天就被主家打发走了。 王桂荃倒是机灵,不光把李蕙仙伺候得妥帖,连梁启超的书房都收拾得井井有条。 冯自由在《逸经》里写过:"来喜深得女主人宠用,举家度支及锁钥概付其掌管。"这话不假,后来梁家账本钥匙都归她管。 李蕙仙生完梁思成、梁思顺后落下病根,再不能生养。 按老规矩,得给丈夫找个传宗接代的,看来看去,最合适的就是这个天天在身边转悠的丫头。 梁启超心里别扭,他维新派的面子挂不住,可架不住传统礼法和妻子的劝说。 圆房那晚,梁启超板着脸跟王桂荃约法三章:没名分,孩子不能叫娘,对外只能称"王姑娘"。 这话说得绝情,可王桂荃倒想得开。 她知道自己身份,把李蕙仙生的孩子当亲骨肉疼。 梁思成小时候考试考砸了,李蕙仙抄起捆着铁丝的笤帚要打,王桂荃扑上去用身子护着。 笤帚疙瘩抽得她后背渗血,她还扭头教孩子:"读书要用心,做人要踏实。"这话后来被梁思成记了一辈子。 最让人揪心的是梁思庄生白喉那年,王桂荃在医院衣不解带伺候了半个月,硬是把小丫头从阎王爷手里抢回来。 可她自己的亲闺女染上同样的病,就耽误了救治时机。 孩子咽气那天,王桂荃躲在茅房里咬着袖子哭,生怕哭声传到正房去。 这事直到她晚年才跟孩子们提起,说那时候眼泪都流进肚子里了。 梁启超嘴上不认这个妾,心里倒是门清,给大女儿梁思顺写信时特意交代:"她也是我们家庭极重要的人物,她很能伺候我,分你们许多责任。" 后来李蕙仙去世,梁启超给朋友写信总算改了口,大大方方称"小妾",不再是遮遮掩掩的"王姨"。 1929年梁启超撒手人寰,留下九个没成年的孩子。 当时最小的梁思礼才五岁,最大的梁思顺也刚成家。 王桂荃把家里值钱物件变卖个精光,连自己的嫁妆箱子都抬去当铺。 送梁思礼去美国留学那会儿,她挨个找老熟人借钱,把脸面揣在兜里给人作揖。 这些事孩子们后来在回忆录里都写过,说娘这辈子就为别人活。 特殊时期来临时,85岁的王桂荃被赶到漏风的小黑屋。 临了那天身边没个亲人,就攥着张全家福走的。 后来梁家子女在香山父母合葬墓旁种了棵"母亲树",碑上刻着"王桂荃"三个字。这棵树现在长得老高,枝枝叶叶罩着两座墓碑,倒像要把两家人都拢在怀里。 要说王桂荃这辈子,真应了那句老话:好人有好报。 她养大的九个孩子,梁思成是建筑大师,梁思永搞考古成了院士,梁思礼造火箭当上了航天专家。 个个出息得让人眼热,可他们都说最该念书的是娘。 梁思成晚年跟学生聊天,总爱念叨:"娘那个裹过又放开的小脚,走的路比我们这些穿皮鞋的还稳当。" (官方信源:冯自由《革命逸史》记载梁家内务管理细节;梁思成、梁思礼等子女回忆录记载家庭往事;北京香山梁启超墓园管理处提供的纪念树种植记录)
1941年,新四军副军长项英死在了自己人手里,人还在“蜜蜂洞”里藏着,仗没打,枪
【7评论】【19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