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 年,李德以不适应延安生活为由欲返苏联,毛主席劝他:“苏联正搞大清洗,此时回去,恐有生命之忧,望你慎重考虑。” 李德,原名奥托·布劳恩,1900年出生在德国慕尼黑一个工人家庭。那时候欧洲乱糟糟的,工人运动风起云涌,他年轻时就对共产主义感兴趣,加入了德国共产党。20年代,他因为搞革命活动被抓了好几次,坐过牢,受过苦。1928年,他瞅准机会越狱,跑到了苏联。那会儿苏联是共产主义的大本营,他觉得自己总算找到组织了。 到了苏联,他没闲着,被送进伏龙芝军事学院学军事。这地方专门培养红军干部,他学得挺认真,军事理论、战略战术都钻研了一番。1932年,共产国际看中了他的背景,把他派到中国,化名李德,成了中共的军事顾问。他带着一身书本知识,满心想着要在中国的战场上大干一场。 1933年,李德到了江西中央苏区,开始帮红军打仗。那时候国民党正搞第五次“围剿”,想把红军一锅端。李德接手指挥,可他对中国的情况两眼一抹黑。书本上的战术一套一套的,但中国的山沟沟、地形、农民军队跟他学的完全不是一回事。他主张打阵地战,修工事,跟国民党硬碰硬,结果红军吃了大亏。第五次反围剿没打赢,损失惨重,红军不得不撤退,开始了长征。 长征路上,李德跟着队伍走,日子不好过。他开始琢磨自己哪儿错了,也试着跟战士们学点实际的东西。1935年,红军到了陕北,开了遵义会议。这次会议把之前的军事指挥翻了个底朝天,李德的指挥权被拿掉。他从高位跌下来,心里肯定不好受,但也没法子,只能留下来继续干点别的。 到了1937年,李德在延安待了两年,日子过得实在煎熬。延安那地方条件苦,吃的粗粮野菜,住的窑洞简陋,他一个外国人真适应不了。他就动了心思,想回苏联去。那会儿他找到毛主席,说了自己的想法。毛主席听完,没直接反对,而是提醒他:苏联正在搞大清洗,回去风险太大,可能连命都保不住,劝他再想想。 这大清洗可不是小事。1937年,斯大林在苏联搞肃反运动,党内清洗得血雨腥风。共产国际派出去的人,很多回国就被抓,甚至被处决。李德要是回去,真不一定能全身而退。毛主席这话说得直白,可也点醒了他。他掂量再三,最后决定还是留在延安,别拿命冒险。 李德在延安又待了两年,直到1939年才回苏联。回去后,组织对他在中国的工作做了审查。那几年他在中国的表现争议不小,有人觉得他指挥失误害了红军,有人说他毕竟是外援,尽力了。幸好周恩来等人帮他说了话,他没被重罚,只得了个警告处分。从那以后,他没再上前线,转去搞军事历史研究,算是换了个活法。 1941年,苏联卫国战争爆发,他参加了战争,做政治指导员。战后,他去了东德,干了些学术工作,把共产主义经典著作翻译成德文。晚年他过得低调,1974年在保加利亚度假时去世,享年74岁。他这辈子起起落落,跟那个乱世脱不开干系。 李德在感情上也不顺。在延安,他跟萧月华结了婚。萧月华是本地人,革命热情高,但两人语言不通,文化差异大,日子过得磕磕绊绊。后来他认识了李丽莲,两人聊得来,感情好。1938年,他跟萧月华离了婚,娶了李丽莲。可惜好景不长,1939年他回苏联,李丽莲留在中国,两人就这么分开了。 萧月华后来一直在延安工作,1983年去世。李丽莲在新中国成立后干了不少事,当过全国妇联对外联络部的副部长,晚年过得还算安稳。李德的感情路,跟他的革命路一样,跌宕起伏。
1979年我国打败越南后的反应,为何美国愤怒了,苏联却沉默不语?对越自卫反击战后
【5评论】【93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