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0年5月,乔冠华为毛泽东起草“五二零”声明,只花了1个多小时。毛泽东对乔冠华说:“你写出这篇文章,喝了多少茅台酒啊?”周恩来也笑着说:“没有一斗,至少也有一瓶吧!” 上世纪七十年代初的北京城里流传着一件趣事,外交部副部长乔冠华在茅台酒香中完成了历史性文件起草。 1970年春天,当时国际形势风云变幻,毛泽东主席需要向世界发出重要声明。 周恩来总理最初安排了几位笔杆子负责起草,但交上去的稿子始终达不到预期效果。 关键时刻,总理想到了爱喝茅台酒的乔冠华。 这位留着大背头的外交官有个独特的工作习惯——案头总要摆着茅台酒。 据《中国共产党简史》记载,乔冠华把自己关在外交部宿舍里,左手端着白瓷酒杯,右手握着钢笔,边喝边口述。 秘书坐在打字机前记录,时不时能听见钢笔尖划过稿纸的沙沙声,混着酒瓶碰杯的清脆声响。 不出三个时辰,那份后来被称为"五二〇声明"的初稿就跃然纸上。 说起乔冠华与茅台的缘分,得追溯到抗日战争时期。 1942年他在贵阳偶遇留法同窗邓迁,两人在黔灵山下的小酒馆里把盏言欢。 邓迁特意准备了当时还不多见的茅台,据《贵州通志》记载,这酒在1915年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因"摔瓶留香"的传奇故事闻名于世。 乔冠华抿下第一口就拍案叫绝,从此与这琼浆玉液结下不解之缘。 在外交场合,茅台既是乔冠华的工作灵感来源,也曾让他栽过跟头。 1972年接待阿尔巴尼亚使团时,他因贪杯导致外宾发生交通事故。 这事惊动了周恩来总理,在国务院会议记录里还能查到总理的严厉批评:"酒要喝到肚子里,不能喝到脑壳里!"此后整整半年,乔冠华在公开场合都只敢端着茶杯作样子。 家庭生活中茅台也扮演着重要角色,1943年乔冠华与龚澎在重庆结为伉俪,两人常在书房对饮吟诗。 后来续弦章含之,婚宴上还闹出过拿白水充茅台的趣事。 据章含之回忆录描述,那天小保姆误把插花的茅台瓶灌了清水,惹得来宾哄堂大笑,最后还是乔冠华自罚三杯才解了围。 到了八十年代,年过花甲的乔冠华因病戒酒。 1983年春末,他特意召集老友开了瓶珍藏多年的茅台,据当日参加聚会的吴祖光回忆,乔冠华举着酒杯说:"这怕是最后一遭痛快了。" 果然不出两月,这位"茅台外交官"就永远放下了他的白瓷杯。 茅台酒见证了中国外交史上的诸多重要时刻,也记录着像乔冠华这样外交官的真实人生。 从重庆谈判到联合国讲坛,从国宴大厅到寻常巷陌,这缕醇香穿越时空,既催生过激扬文字,也警醒过得意忘形。 如今在外交部档案馆里,还能看到那些泛黄文稿上若有若无的酒渍,仿佛仍在诉说当年的故事。 (官方信源:1.《中国共产党简史》2021年版;2.《周恩来年谱》中央文献出版社;3.《贵州通志·轻工业卷》;4.外交部档案馆公开资料;5.章含之《风雨情——忆父亲、忆主席、忆冠华》)
1970年5月,乔冠华为毛泽东起草“五二零”声明,只花了1个多小时。毛泽东对乔冠
亲姐姐的艾维
2025-05-22 12:59:44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