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后仅五分钟,他们一行人就驾驶飞机冲入蘑菇云,机上

如梦菲记 2025-05-17 16:46:37

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后仅五分钟,他们一行人就驾驶飞机冲入蘑菇云,机上五名飞行员生死未卜。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在一次公开采访中,一位年迈的飞行员被问起此生最大的愿望,他沉默了许久,只说了一句,想再驾驶一次飞机,回到部队,完成一次任务,这句看似简单的话,把人带回了1964年深秋的戈壁滩。   那年十月,中国在西北成功引爆了第一颗原子弹,消息传遍全国,无数人举手欢呼,庆祝这个来之不易的成就。   但在距离爆心不远的试验场边,有六名飞行员坐在临时帐篷里,准备着一项比爆炸本身更为危险的任务,爆炸只是表面上的成功,真正决定武器价值的数据,藏在那团正在缓慢升腾的蘑菇云里。   数据必须在原子弹爆炸后五分钟内完成采集,这不是随口一说的时间,而是经过一系列计算和测试后得出的结论。   五分钟之前,爆炸余波尚未稳定,温度极高,辐射不均,任何飞行器靠近都可能被摧毁;五分钟之后,云团开始扩散,核心信息随风流失,难以再获取精确样本,这段时间既是窗口,也是生死界限。   地面采样从一开始就被排除,爆炸中心方圆几十公里都无法进入,更别说在高温、冲击波和辐射下操作仪器。   科研人员最终将任务交给空军,希望飞行员能在五分钟后驾驶飞机,穿过蘑菇云进行空中取样,这个决定几乎等同于送死,没有历史经验,没有安全预案,所有人都清楚,这趟任务,出去未必能回来。   六名飞行员中,郭洪礼是机长,曾在抗美援朝战场立过功,经验丰富,反应冷静,他主动请战,组建了五人小组。   队员们没有与家人道别,也没有太多言语,只是简单整理了遗物,交了最后一次党费,在一个夜晚悄悄离开。   爆炸那天,时间定在下午三点整,远处传来剧烈的轰鸣,火光冲天,地面震动仿佛地裂天崩,几分钟后,蘑菇云开始快速升腾,颜色逐渐从橘红转为棕褐。   当云团稳定,郭洪礼一声令下,飞机迅速起飞,机身穿行于滚滚热浪之中,气流混乱,仪表剧烈震动,整个机舱弥漫着灼热与低压,飞行员们强忍头痛与恶心,盯紧每一个指标,紧握操纵杆不敢有一丝松懈。   第一次穿越并未采集到完整数据,仪器上红灯未亮,样本不足,飞行员之间没有交流,只是默契地回头,调整角度,准备再次进入云团。   这一次,飞行时间稍长,颠簸更为剧烈,驾驶室中有人差点失去意识,但当红灯终于亮起,所有人明白,他们完成了任务。   飞机返航后,六人被立即送往医院接受隔离检查,医生在检查中发现,部分人员已出现辐射反应,需长期监护治疗。   郭洪礼三个月后才回到家中,头发已花白,面容憔悴,女儿一时竟未认出自己的父亲,但他从未对人讲起这段经历,也从不以功臣自居。   他们的事迹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未被公开,直到新中国成立五十周年,有记者前来采访,才将这一切逐渐揭开。   如今,中国航空博物馆陈列着一架伊尔-12飞机模型,旁边展示牌写着:该型飞机曾用于执行中国首次核爆取样任务,由郭洪礼机组完成。   这段历史没有太多修饰,只有一群人,背负着国家的希望,在爆炸后的第五分钟,飞进了火云之中,他们未曾被遗忘,只是沉默地站在历史的背后,用行动为国家写下了沉重的一笔。   对此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说出您的想法!   信息来源:文汇报——他曾执行绝密任务——穿越蘑菇云收取原子弹爆炸第一时间的样品

0 阅读:0
如梦菲记

如梦菲记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