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24年8月家电国补政策实施,到2025年6月底家电国补政策进入调整期,多地国补开始采取“限时限量”抢券及“摇号”发券。在家电国补全面实施的10个月时间里,关于国补政策实施过程中一些厂商反馈“骗补套补”情况一直持续不断。不过最终遭遇了来自国家层面的“秋后算账”系统性处罚和打击。
孙力||撰稿
莫伸手,伸手必被捉!9月下旬,四川发布第五批清退家电以旧换新补贴违规销售企业名单,共涉及7家企业,包括小微公司、个体工商户等性质的企业,普遍存在使用虚假安装照片、虚开发票、串通他人提供虚假交易信息、申报销售金额与实际销售金额不符、补贴申请人与实际购买人不符等违反相关政策规定的行为,涉嫌套骗取补贴。
目前,7家企业已经被四川停止参与家电国补政策的资格,同时违法违规骗取的补贴资金已经追回,此外相关的违法犯罪问题已经移交公安机关查处。这意味着,在家电国补政策实施过程中“骗补套补”的违法经销商们,最终的结果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自去年8月家电国补政策实施以来,至今关于一线市场上众多家电经销商“骗补套补”等违法行为,一直是家电厂商反馈的重点内容。原因很简单:一是,国补资金原本就有限,应该用在激励并激活用户需求和市场消费上,而不是被套补骗补,引发国有资金流失;二是,套补骗补对于很多家电厂商来说,直接影响和搅乱了整个一线家电市场的正常经营和竞争秩序,对于产业有百害而无一利。
梳理公开资料,家电圈发现,家电国补政策实施过程中“骗补套补”等违法行为,并非四川个例,而是在多地普遍存在。
就在今年8月,全国26个省份公布2024年度审计报告,其中6个省份审计报告明确指出,国补资金存在骗补及违规使用问题,涉及金额上亿元。涉及北京、湖南、海南、青海、黑龙江等省份。
相关厂商的骗补手段更是“花样百出”:有的家电商家采取“先涨价后补贴”、有的虚构交易串通“消费者”虚假申报、有的不法分子利用系统漏洞和技术缺陷倒卖“消费券”,甚至形成灰色产业链,更出现了19天靠套补非法获利13万元的“职业玩家”。
还有家电经销商告诉家电圈,进入2025年下半年以来,国家对于家电国补政策实施过程中“骗补套补”的查处更加严厉,甚至出现了一些骗补的家电商家“关店跑路”情况,甚至还有一些商家通过“全流程造假”骗补被查出。可以看到,国家层面对于国补资金的“骗补套补”行为,正在采取严厉的打击和查处手段,属于典型的“秋后算账”。
进入2025年下半年,随着多地对于家电国补政策采取了新的调整,有的地区“限时限量”发券,有的地区则是“每月定时摇号”。比如上海公证处摇号资格随机抽签,杜绝黄牛;四川、安徽等地则是集中限时发券,每周固定时段蹲点抢券。这在一定程度上,有效管控家电“国补”的套补与骗补高发情况。
日前,随着9月底第四批国补资金690亿元下达地方,国家两部委再次公开表示,进一步组织地方合理把握工作节奏,完善资金使用计划,均衡有序支出补贴资金。同时,重点强调要加强产品质量和价格监管,严厉打击骗补套补等违法违规行为,平稳有序实施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推动补贴资金用到实处、见到实效!
家电圈所有标注为原创文章,未经授权严禁转载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