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中国准备什么时候把万里长城还给我们?”此话出自一韩国网友在国外平台的问答,甚至

“中国准备什么时候把万里长城还给我们?”此话出自一韩国网友在国外平台的问答,甚至还在后面补充道如今的长城用的是韩国的技术,也是韩国祖先修建而成,从长城上的韩文来看便能印证这个真理。 我看到这问题时正挤地铁,一车人都在刷视频。我没急着反驳,心里只有一个念头:别让流量带节奏,去现场看一眼。第二天我拉着朋友直奔八达岭,找了景区的文保老师傅和讲解员,问了半天:砖上到底有啥字。 老师傅把我们带到一段人少的墙体边,指着几处刻痕说,这类“外文字母”多是近年游客乱刻,线条浅,边缘很新,还有白色粉屑未氧化。真有年代的铭刻一般是工段、匠户、年份,字口旧,进缝深,不会随便出现在踩踏面。我们又沿着女墙找了一圈,见到的多是汉字的营造标识,少量残缺字也能和当时的营造制度对得上。 那几张被当成“证据”的照片我也拍了高清回去放大。细看能见到统一笔宽,不像凿子,更像小刀刻。位置也很尴尬,避开了监造印记常出现的城砖面,藏在角落或游客站立方便之处。要说这就是“祖先遗迹”,只能说对文物的基本常识不熟。 还有人拿“文字”说事。我只提醒一个时间轴:朝鲜半岛那套拼音字母是在某位国王时期才推广,而我们脚下这一圈城墙主体完工在更早的年代,往前还有更古老的边防遗存。让后出的字去证明更早的工程,逻辑站不住。哪怕不谈文字,地理也很能说明问题。线性的北疆防御体系服务的是北方边患,这工程的选址、材料、运补、营盘,都绕不开中原政权的治域。把它说成半岛工程,跟地图对不上。 现场还遇到两位韩国游客,听导游讲到修筑年代,点头拍照,没有争执。反倒是有自媒体把现场涂鸦截出来当“古迹”,配上惊悚文案。这是抢眼球。越离谱的话,越容易上热搜。 有人问我要不要较真。我觉得要,但要用办法。世界遗产名录写得清楚,学界论文也摆在那里,修筑脉络、工艺细节、材料检测,一条条都能查。真讨论,就把资料摊开。不是一句“这是我们的”就能改写工程归属。 我也想多说一句,文化不需要靠“认亲”来抬身价。韩国有很多值得称道的内容,音乐、影视、饮食做得很会讲故事,我们也有自己的长项。与其互相抢,不如各做各的长板,把真实的历史讲清楚,把当下的产品做漂亮。这样大家都体面。 这事给我的提醒是,别被截图牵着走。看时间,看地点,看工艺,看文献。你要真去一趟长城,摸摸那块砖,看看那些工号、里程标,心里自然有数。对于“长城该还我们”的说法,我更关心的是我们怎么把它保护好、讲好。你怎么看?你还见过哪些离谱的文化“认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