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伊朗刚刚接入北斗,航天研究所所长却急着“踩刹车”?背后真相远比你想的复杂。

伊朗刚刚接入北斗,航天研究所所长却急着“踩刹车”?背后真相远比你想的复杂。 “我们别无选择,只能全力推进自主卫星导航系统的研发。”当地时间10月4日,伊朗航天研究所所长瓦希德·亚兹达尼安如是表态。 显而易见,经历了多次GPS信号中断带来的严重挑战后,伊朗正认真考虑逐步从美国GPS转向中国北斗系统,并计划在未来一到两年内完成过渡。 按照伊朗方面的设想,三至五年内将建成具备自主控制能力的本土卫星导航体系。 今年6月,伊朗与以色列爆发为期12天的直接冲突,这一事件成为伊朗决定脱离GPS的关键催化剂。 在冲突期间,伊朗本土及周边海域多次出现GPS信号异常,中断导致约970艘船只的日常导航受影响。 船舶自动识别系统(AIS)显示位置偏差严重,在伊朗港口附近出现“环形”异常定位现象,显示存在信号干扰或欺骗行为。 这一安全隐患在战时尤为突出,直接关系到国家关键基础设施的可靠运行。 北斗系统在这种环境下显示出明显优势。由35颗卫星组成的北斗网络已实现全球覆盖,尤其在亚太地区表现卓越。在亚洲范围内,北斗的定位精度可达1米,相比之下,GPS在该地区的精度通常为2至5米。此外,伊朗通信和信息技术部副部长奇特萨兹指出:“北斗系统架构先进,定位精度高,而且控制权完全掌握在中国手中,不受美国干预。” 北斗具备多频段信号和跳频技术,能够在电子战环境中保持可靠定位。配合地面增强系统(CORS),其抗干扰能力显著,能够在复杂环境下维持稳定导航。这对位于中东电子战高发区的伊朗而言,尤其重要。 目前,伊朗政府正制定分阶段迁移计划,逐步将交通运输、农业监测、物联网等关键领域的定位系统从GPS切换至北斗。 同时,国内科技企业也在推动多系统复合定位技术的研发,使得在某一导航系统受干扰时,能够自动切换至其他系统,保证精确定位的连续性。 对此,卡塔尔半岛电视台评论称:“依赖美国掌控的基础设施的时代正在逐步结束,那种盲目信赖已不再安全。” 伊朗提出在三到五年内实现自主卫星导航的目标,更多反映的是政治意志,而非技术现实。全球导航系统的建设门槛极高,不仅需要庞大的卫星星座和完备的地面控制网络,还要掌握诸如原子钟等尖端核心技术,这与伊朗目前的能力相比仍存在巨大差距。 确实,伊朗在航天领域已有一定基础。从上世纪70年代建立遥感中心,到2004年成立太空局,再到近年成功发射Noor-3军事卫星和Zafar-1观测卫星,以及正在建设的查巴哈尔新太空港,这些都显示出其在卫星技术上的积累。 但这些卫星多为低轨小型卫星,寿命有限,难以组成大规模导航星座。更现实的制约来自西方长期制裁,使得伊朗获取关键芯片和高端材料异常困难。 伊朗官员私下承认,真正完全自主的系统可能需要十年时间,而目前的实际策略是“边用边学”,即在使用北斗系统的同时,逐步提升自身技术水平,可能从2017年提出的“LPS”区域性导航系统概念入手逐步实践。 伊朗采取的“双轨”策略,其影响已经超越单纯技术层面,成为中东地缘政治的重要信号。 这种策略不仅为伊朗赢得时间与技术积累,也推动了区域国家在导航系统选择上的多元化趋势。 沙特、阿联酋、伊拉克等国已在不同项目中引入北斗或探索替代方案,显示出“数字主权”在现代国家安全中的重要性。 可以说,导航权在数字化时代已经被视作新的国家主权象征。伊朗的行动,只是全球范围内越来越多寻求自主定位和导航能力国家的一个缩影,也预示着未来围绕卫星导航系统的竞争与博弈将更加复杂和激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