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弹道导弹
韩联社:朝鲜新型洲际弹道导弹亮相阅兵式
据韩联社10月11日报道,朝鲜10日在平壤金日成广场举行建党80周年阅兵仪式,能够直接对美国本土实施打击的战略性武器—新型洲际弹道导弹(ICBM)亮相。图为朝鲜最新亮相,采用11轴发射车搭载的洲际弹道导弹。朝中社11日报道了前...
朝鲜改进型“火星炮-19”洲际弹道导弹压轴阅兵式,世界上最大的固体洲际弹道导弹,
朝鲜改进型“火星炮-19”洲际弹道导弹压轴阅兵式,世界上最大的固体洲际弹道导弹,其地位相当于东风-41在中国,“亚尔斯”在俄罗斯。过去朝鲜展示的洲际导弹,比如火星-15、火星-17,都是液体燃料的。液体的好处是推力大、技术成熟,但缺点也明显,比如准备时间长、发射前必须加注燃料,一旦遭遇打击就很难快速反应。固体燃料则不同,它就像是“随时待命”的士兵,命令一下可以立即发射,不需要临时加注燃料。这一点,在战略打击中至关重要。改进型“火星炮-19”采用全固体推进,是朝鲜在导弹技术上实现质变的标志,而不仅仅是量上的扩展。这款导弹的首次亮相并不是毫无征兆。早在年初的一次军事装备展示中,朝方就已经模糊地透露了其固体洲际导弹计划。而这次阅兵中,它以明显比以往更为庞大的体量出现,配套的新型移动发射车也格外抢眼。细节方面,导弹弹体表面处理工艺更加成熟,尾部喷口的结构也表现出固体推进剂特有的设计特征。这些细节都说明了一件事:朝鲜的导弹工业正在逐步摆脱对传统液体技术的依赖,转向更具现代化与实战性的固体技术。从国际观察者的角度来看,“火星炮-19”所代表的,不仅是朝鲜导弹技术的进步,更是其战略思维的演变。过去,朝鲜的导弹更多是以展示为主,技术也相对原始,而现在,随着固体化、机动化的推进,其导弹已经开始具备更强的生存能力与实战潜力。这种转变,对于朝鲜来说,是提高战略自信的关键一步。对于周边国家和全球安全形势而言,这无疑也是一个需要认真对待的信号。当然,这一切的背后也离不开朝鲜近年来在军事科技领域的投入。尽管经济条件相对拮据,但其于关键节点凝心聚力、集中资源,成功攻克固体燃料发动机、导弹材料热防护、高性能弹头等一系列技术难关。而这些成果的集中体现,就是“火星炮-19”的登场。这种技术集中爆发的节奏,其实多少有点像当年中国在东风-41研发过程中的突破,从液体转向固体,从固定发射向机动发射,这种路线图在战略武器发展中已经成为一种趋势。再从国际格局的角度来看,“火星炮-19”的出现,也反映出朝鲜在当前复杂地缘环境中的应对策略。面对外部长期的制裁与军事压力,朝鲜并没有选择退缩,而是通过发展高性能战略武器,试图打破现有的不对等局势。简单来说,它就是在用技术表达意志。特别是在全球战略武器逐步走向固体化、智能化、快速化的大趋势下,朝鲜显然不愿意被排除在外。它要的,是在国际棋盘上占据一席之地。这次阅兵式上的导弹展示不仅仅是对外的“肌肉展示”,其实也有对内的意义。在国内层面,展示这类高端武器是一种政治动员与民族自信的手段,是强化国家凝聚力、传达国家战略方向的重要工具。这种策略在世界各国并不少见,中国的东风系列、俄罗斯的“亚尔斯”也是在特定时机公开展示,以此达成对内对外的双重效果。因此,朝鲜这次选择将“火星炮-19”作为压轴武器登场,无疑是希望最大程度地放大其政治与战略效应。从技术路线来看,固体洲际导弹的开发难点主要集中在大型固体推进剂的稳定燃烧、弹体材料的轻量化与高强度设计、精密制导系统的集成等方面。朝鲜能在不依赖外部高端技术的情况下实现这些突破,至少说明其在基础科研与工程实施方面已有较强的积累。总的来说,改进型“火星炮-19”的出现,是朝鲜在战略武器体系中迈出的关键一步,不仅标志着其导弹技术的固体化转型进入实质阶段,也意味着其战略威慑能力有了新的提升起点。它的地位可以说与中国的东风-41、俄罗斯的“亚尔斯”相当,都是本国战略力量中最具象征意义的武器。至于未来它是否会进一步被部署、是否具备实战能力,那还需要观察其后续的试射与部署情况。但有一点可以肯定,朝鲜已经用这场阅兵告诉世界:它不只是在展示武器,更是在展示一种战略意志和技术自信。
美为何不跟中国打?德国军事专家的一番话,回答了这个问题,他直言,如今中国的军事力
美为何不跟中国打?德国军事专家的一番话,回答了这个问题,他直言,如今中国的军事力量已经强大到让美国感到束手无策。麻烦各位读者点一下右上角的“关注”,留下您的精彩评论与大家一同探讨,感谢您的强烈支持!过去几十年,美国在亚太地区凭借航母战斗群、海外军事基地和高精尖技术,构建起近乎“说一不二”的军事霸权,面对中小国家时,动辄以军事威慑施压,甚至直接发动局部战争。如今,中国在海军、导弹、核力量等领域的快速突破,正一步步瓦解这种传统优势,让美国的军事冒险从“可行选项”变成“风险远大于收益”的困局。回溯十年前,美国航母在南海、东海海域的“自由航行”几乎毫无顾忌,那时中国海军仅有一艘训练型航母,远洋作战能力有限,面对美国的军事威慑,更多只能通过外交抗议和经济合作争取战略空间。现在局势已然反转:中国不仅拥有多艘具备实战能力的航母,配套的驱逐舰、护卫舰、核潜艇形成完整战斗群,能在远海执行常态化任务。更重要的是,反舰导弹、舰载防空系统等装备的升级,让美国航母再想靠近中国周边海域“秀肌肉”时,必须时刻警惕被锁定的风险。一旦冲突爆发,美国即便能取得战术优势,也可能付出航母受损、人员伤亡的惨重代价,这种“高损失成本”彻底打破了过去的“霸权自信”。导弹力量的跨越式发展,更是中国构建非对称威慑的关键。中国的弹道导弹和巡航导弹,早已摆脱“射程短、精度低”的旧印象。如今不仅能覆盖美国在亚太的军事基地,还具备打击移动目标(如航母)的能力。尤其是反舰弹道导弹的列装,直接针对美国航母的“软肋”。过去美国依赖航母实现“远程投送、快速打击”,现在却要面对“航母成为活靶”的风险。这种威慑让美国不得不重新调整部署,将部分军事力量后撤,试图通过“远程打击+盟友协助”降低风险,但这恰恰说明其传统作战模式已不再适用。核力量的平衡,则为中美冲突划定了“不可逾越的底线”。美国虽保有全球最多的核武器,但中国稳步提升的核二次打击能力,彻底改变了“单方面核威慑”的局面。从陆基洲际导弹的机动部署,到潜射核导弹的隐蔽反击,再到核指挥体系的抗干扰升级,中国已具备“即便遭遇首轮核打击,仍能发起有效反击”的能力。这意味着美国若想通过核威慑逼迫中国让步,甚至冒险将冲突升级至核层面,最终只会落得“两败俱伤”的结局,这种“同归于尽”的风险,让任何理性决策者都不敢轻易触碰。也正因如此,美国近年对华策略逐渐从“军事施压”转向“软对抗”:通过贸易制裁限制中国经济,通过技术封锁打压中国科技产业,通过拉拢盟友构建“围堵网络”,试图用非军事手段遏制中国发展。毕竟,与中国开战不仅意味着军事上的高损失,还将引发全球供应链断裂、经济衰退等连锁反应,中美作为全球前两大经济体,互为重要贸易伙伴,军事冲突对美国自身的伤害同样巨大。德国专家的分析其实揭示了一个朴素的道理:国际舞台上,力量平衡始终是和平的基础。中国军力的成长,不是为了主动挑起冲突,而是为了构建“不被欺负”的安全屏障,让美国明白“动武不划算”。如今,美国在亚太的军事优势已不再绝对,面对中国构建的多维度威慑,军事冒险只会得不偿失。这既是美国不愿对华动武的核心原因,也是中国维护自身安全、推动地区和平稳定的底气所在。那么你们怎么看待这件事呢?欢迎在评论区说说你们的看法吧!信息来源:上观新闻——德国将被推上军事强国的道路?
伊朗称测试洲际弹道导弹:将加剧中东紧张局势,改变地区的军事平衡
9月20日,伊朗议员莫赫森·赞加内,在国家广播公司(IRIB)上宣布,伊朗成功进行了洲际弹道导弹的“安全测试”,称其为该国最先进的系统之一,此前从未进行过测试。同时莫赫森·赞加内在IRIB播出的节目中特别强调,即使在对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