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福建舰这么久还不服役?其实说白了,是因为福建舰的技术问题,没办法直接服役, 航母这东西,从来不是拼速度的活儿,辽宁舰是改装的,山东舰是摸着辽宁舰的路子造的,到了福建舰,直接跳过蒸汽弹射,一步到位上电磁弹射,这步子迈得有多大? 早年间咱们国家海防力量薄弱,基本靠近海舰艇守家,面对广阔大洋总觉得底气不足,上世纪末海军高层就琢磨着要搞航母,可那时候技术空白大,只能从国外买半成品起步。 辽宁舰就是这么来的,原身是苏联未完工的瓦良格号,1998年从乌克兰拖回大连港,花了几年时间拆解研究,工人师傅们从零学起,把锈迹斑斑的船体改造成能扛飞机起降的平台。 2012年9月终于入列,那一刻全国沸腾了,央视直播舰载机歼-15从滑跃甲板腾空,标志着海军从陆基空军支援转向海上自主作战。 辽宁舰排水量5万多吨,用滑跃式起飞,飞机得靠自身动力冲刺,限制了重型机型搭载,可它当了试验田,海军积累了舰机融合经验,像是舰上指挥、维修保障这些细节,一点点磨合出来。 结果呢,这艘舰不光训练了上千飞行员,还参加了多次远海演练,护航亚丁湾,震慑南海周边小动作,让海军视野从黄海扩展到印度洋。 话说这事儿没停步,海军尝到甜头,就决定自己造一艘,山东舰应运而生,2013年在大连开工,借鉴辽宁舰布局,但国产化率高达90%,排水量6.5万吨,继续滑跃甲板。 2017年下水,2019年入列,速度快多了,因为前头有模板,江南厂工人直接复制优化,动力系统用燃气轮机,航速30节,海试时测试了雷达和武器集成,很快融入南海舰队。 山东舰的亮点是甲板空间大,能多载几架飞机,实战中双航母编队出动,歼-15群起群落,覆盖范围广,这直接提升了海军的威慑力,岛链外巡航成常态,周边国家看在眼里,不敢轻易挑事儿。 话说福建舰的登场,就把故事推向高潮了,2015年左右就开始规划,2018年正式开工,上海江南厂担纲,2022年6月下水,那场面壮观,排水量8万吨级,直通甲板设计,直接上电磁弹射器。 这技术全球罕见,美国福特号是核动力玩这个,咱们用常规动力搞定,步子跨得老大了。 为什么选这条路?海军不想走老路子,蒸汽弹射虽成熟,但维护麻烦,蒸汽管容易漏,电磁弹射用线性电机驱动,起飞柔和,适合各种飞机,还省油,效率高30%。 可这技术门槛高,没现成经验,设计团队得从头攻关,马伟明院士领衔的电力推进小组,发明了中压直流系统,解决供电瓶颈,单弹射能量够一列高铁跑几公里。 福建舰下水后,海试阶段就开始了,2024年5月首航,测试航行稳定和动力,柴油发电机组得稳住巨大电流,稍有抖动就影响弹射轨道。 话说这过程中出过小插曲,全网传闻说电力波动导致测试延后,海军没否认,但强调这是正常调试,国外航母海试也常这样,美国企业号核航母海试花了四年,问题一大堆。 福建舰到2025年夏天,已进行九次海试,出海超200天,歼-35隐身机、歼-15电子战型、空警-600预警机全上阵,电磁轨道弹射上千次,着舰回收精准。 央视放出画面,飞机从甲板加速到200节,平稳升空,这证明技术过关了。 可为什么还不服役?说白了,技术难题卡脖子,电磁系统集成复杂,得验证极端天气,像是台风中弹射耐久,南海浪大,舰体摇晃下控制算法得准。 海军走稳健路线,宁可多测几个月,也要确保零故障,福特号2017年下水,2022年才服役,中间电磁器坏了多次,趴窝修理,花了上亿美元,咱们学聪明了,前期投入大,避免后期麻烦。 话说这前因,还得提海军整体战略,从辽宁舰学步,到山东舰练手,到福建舰创新,背后是国家科技跃升,电磁弹射专利全自主,打破美方垄断。 马院士团队还申请了国际认证,这不光军用,民用高铁也能借鉴。 结果福建舰一旦入列,三航母战斗群成型,南海巡航常态化,能搭载70多架飞机,隐身机群出击,覆盖西太大片海域,维护渔民权益,震慑外来舰队。 长远看,这事儿加速海军现代化,下一代核动力航母已在规划,排水量10万吨,电磁+核能,航程无限,全球部署能力跟上美军。 话说全网资料显示,卫星照片捕捉福建舰在东海试航,舰上安装了相控阵雷达,防空能力强,岛内媒体酸溜溜说这针对“台海”,但海军澄清是例行训练。 话说这事儿还影响国际,美国智库报告说中国航母进步快,印太平衡变了,日本澳大增军费,但咱们稳扎稳打,不搞军备竞赛。 话说福建舰延期,也暴露早期设计挑战,像是储能飞轮耐热问题,得用新材料解决,团队从失败中迭代,现在系统可靠率99%。 从辽宁舰的喜悦,到山东舰的自信,到福建舰的期待,海军一步步壮大,护着咱们老百姓的海上家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