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为什么我们在南海问题上总觉得“力不从心”?其实最大的短板,说白了,就是缺少大型岛

为什么我们在南海问题上总觉得“力不从心”?其实最大的短板,说白了,就是缺少大型岛屿。 不少人说根子是缺大型岛屿,可这短板比 “岛小” 俩字具体多了。不光是地盘不够用,连岛上的 “粮草弹药库” 都跟不上,再加上一堆现实约束,想舒展拳脚确实难。 这整个南海能拿得出手的天然岛,东沙岛撑死 1.8 平方公里,跟城里一个大社区差不多;西沙的永兴岛算是核心了,可实际能用的功能区域也没多大。 最让人挠头的是后勤家底,永兴岛早年就俩小油罐,加起来才 1000 立方米,这点油顶多够 2 艘巡逻艇加次满油,要是来艘驱逐舰补给,简直是杯水车薪。 以前南海舰队的船巡逻,往往得从海南文昌港带足油料,来回多跑几百海里,不仅耽误事,舰上的物资储备也跟着吃紧。 比油库更头疼的是机场,南沙那几个人工岛虽然后来建了机场,比如美济岛的跑道修到了 2660 米,看着能起降大型飞机,可受岛礁面积限制,配套设施跟不上。 美国智库之前扒过卫星图,说永暑礁、渚碧礁的机库虽然够坚固,但数量有限,三个岛加起来也就够一个飞行团驻扎。 这意味着没法长期部署大量军机,真要是有紧急情况,飞机从海南飞过去得俩小时,等赶到时黄花菜都凉了。 反观永兴岛的机场,早年加长到 2700 多米,可还是缺大型维修车间,战机落地后只能简单检修,根本没法做深度维护。 淡水问题曾是更大的坎,以前西沙群岛的军民全靠船运淡水,每人每天就 10 升水,洗个澡都得算计着来。后来靠着雨水收集和净化技术,西沙总算实现了淡水自给,每年能攒 23 万立方米,可南沙那些偏远礁盘还没完全铺开这套系统。 有渔民说,以前在南沙礁盘上驻守,喝的水都带着股咸味,更别说满足大型设施的用水需求了。没有稳定的淡水供应,就算把岛填得再大,也没法支撑长期的人员驻守和装备部署。 生态红线又卡了脖子,南海的岛礁大多是珊瑚礁,生态特别脆弱,随便填海很容易破坏珊瑚群。三沙市那些 “玻璃海” 里,玳瑁、砗磲这些珍稀生物一大堆,都是受保护的对象。 之前想给某个礁盘扩建成补给点,光生态评估就做了大半年,最后为了保护珊瑚群落,只能缩减建设规模。 反观菲律宾、越南,在中业岛、南沙群岛搞扩建时根本不管生态,硬生生堆出了能停军舰的码头,咱们守着生态底线,手脚自然就放不开。 更闹心的是外部势力在背后搅局,美国借着菲律宾的 9 个军事基地,把军舰和战机往南海凑,还搞 “美菲 +” 多边军演,给菲律宾撑腰。菲律宾有了靠山,就敢用破船赖在仁爱礁,还在中业岛建海警站。 咱们要是想加强岛礁防御,就得考虑会不会引发连锁反应,毕竟这些岛礁离周边国家太近,军事动作稍有不慎就会被炒作成 “威胁论”。 而咱们的岛礁基础设施本就薄弱,没法像美国在关岛那样大规模部署兵力,应对这种 “小打小闹” 的挑衅,反而显得被动。 不过话说回来,这几年也在补短板。南沙的美济、渚碧、永暑三岛建成了 “铁三角”,每个岛都有 24 个能扛袭击的机库,跑道也能起降运 - 20;西沙的淡水技术也在往南沙推广,生态保护和开发的平衡也找得更准了。 只是南海这盘棋太大,岛礁基础的短板不是一天能补上的。以前觉得缺大岛是关键,现在才明白,就算有了大岛,配套的油库、机场、淡水、生态保护样样都得跟上,还得扛住外部势力的搅局,这才是真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