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美军的“眼睛”,瞎了!解放军在南海释放的不是电子诱饵,而是宣告:从今以后,你雷达

美军的“眼睛”,瞎了!解放军在南海释放的不是电子诱饵,而是宣告:从今以后,你雷达屏幕上的每一个信号,都必须经过我的“审核”! 事件始于解放军东部战区陆军某部队的一次部署。在南海举行的海上联合防御演习期间,一套车载电子战设备被投入使用。 这套设备以普通战术车辆为底盘,十几分钟就能完成展开,部署时间仅为传统设备的五分之一。 它搭载高功率相控阵雷达和信号模拟器,能精准复制航母战斗群的雷达回波、通信频率与电子识别码,还可将模拟信号投射到海岸线外 150 至 200 千米处。 美军一架 P-8A “海神” 侦察机成为这场对抗的焦点。 当时正在执行巡逻任务的侦察机,接收到这套系统发出的仿真信号后,判断发现了解放军航母战斗群。 设备内置的庞大信息库匹配出 P-8A 的电磁特性,生成的虚假信号让侦察机彻底误判,迅速偏离原定航线 15 到 20 度角,一头扎进中方预设的 “电磁诱导区”。 整个诱骗过程持续 45 分钟,直到侦察机发现信号异常,启动备用导航与人工校正系统才恢复航线,但任务效率已严重下降。 这并非简单的信号干扰,而是更高层级的 “软杀伤” 战术。 传统电子战多依靠强功率压制制造 “噪声”,而这套系统能在毫秒级时间内分析敌方雷达频率,动态调整频谱特征,制造出 “看得见的假目标”。 它甚至储存了美、日、澳等国军舰和侦察机的雷达轮廓数据,可实施差异化欺骗。 更关键的是,其能量密度比传统设备高出 20% 以上,一套就能替代过去 50 套老式干扰器,还内置 “黑客” 功能,能影响敌方导弹内部设备使其偏离航向。 三十年前的场景与如今形成鲜明对比。 1994 年,美军 “小鹰” 号航母的 EA-6B 电子战机曾模拟数百架虚假战机信号,让中国雷达出现误判。 如今局势反转,解放军已从被动防御转向主动欺骗,构建起 “陆、海、空、天、电” 一体的电子战架构。 从歼 - 15D 舰载电子战机,到 055 型驱逐舰搭载的特种装备,再到机动灵活的地面电战车辆,“电磁长城” 已覆盖第一岛链内外主要海空域。 技术突破支撑起这种能力跃升。 中国在稀土材料、半导体芯片领域的进步,为高功率相控阵雷达发射组件的研制提供了基础。美军电子战系统依赖的氮化镓功率放大器,中国已实现自主研发。 这种技术自主让装备能大规模列装,而美俄即便掌握类似技术,也受限于稀土短缺和产能问题难以普及。 今年九三阅兵中展示的多型信息支援设备,印证了这类技术已形成体系化能力。 这场对抗的战略意义远超单次行动。在反介入 / 区域拒止体系中,电子战能力成为新的 “隐形屏障”。 外军若在南海部署兵力,雷达屏幕上可能出现多个虚假舰队信号,大幅削弱决策效率。 正如美第七舰队前司令曾评价的,中国电子战能力让人肃然起敬,如今这种敬畏已转化为对中方电磁管控能力的正视。 当 P-8A 最终在无线电警告下离开,这场 “看不见的战斗” 落下帷幕。它证明未来战争中,最先发挥作用的可能不是导弹,而是信号。 解放军用技术手段掌控电磁频谱主动权,既展现了国防力量的进步,也为维护区域和平稳定提供了保障。这种基于科技的防御能力,正是现代国防实力的真实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