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1年5月的一天,正在朝鲜战场上的廖政国将军看到我军刚刚缴获的美式榴弹炮,突然大喊起来。“赶紧把它扔下山。”众人不解,但廖政国表示若是出问题,由他一力承担责任,也正是这一举动,挽救了数万人的性命。 1951年5月,朝鲜战场上的气氛紧张得像一根拉满的弓弦。咱们志愿军刚打完第五次战役,歼敌不少,但也到了强弩之末,后勤补给快跟不上了,急需后撤休整。可对面的美军司令李奇微,是个狠角色,嗅觉极其敏锐。他看准了我们“一口气”用尽的当口,立刻下令全线反扑。 李奇微的战术很毒辣,东西两线佯攻,真正的杀招是中路的美军第9军。这支部队全是机械化,跑得飞快,目标直指我军后撤的交通枢纽——华川。一旦华川被占,我军东西两线的几十万大军就会被拦腰截断,陷入被分割包围的绝境。 当时的情况有多危急?美军第9军的先头部队已经摸到了华川附近,开始从背后捅我们正在东线激战的第9兵团。前面是炮火连天的美军第10军,后面是突然冒出来的美军第17团,天上还有飞机轰炸。咱们的第9兵团打得再英勇,也架不住这种前后夹击。 志愿军总司令部都急疯了,可地图上一看,华川附近根本没有我们的机动部队!几十万人的性命,就悬在这千钧一发之际。 谁都没想到,一支“幽灵部队”竟然就在华川。这就是志愿军第20军58师,一支在解放战争中就打出赫赫威名的王牌主力。因为美军的电磁干扰太厉害,58师跟总部的联系时断时续,所以没人知道他们跑得快,提前两天就溜达到了华川。 这支部队的指挥官,就是廖政国和师长黄朝天。他们一听到远处的炮声,就感觉不对劲。那炮声又密又响,一听就是美式榴弹炮的动静,廖政国立刻判断:“这是美军成集团进攻,而且出现在我们的后方,事情不妙!” 按理说,58师接到的命令是撤退休整,就算天塌下来,他们只要按命令走,就不用负任何责任。可这支部队的基因里,刻着“主动担当”四个字。淮海战役时就留下个传统:“哪里有枪声,部队就往哪里冲。” 廖政国和黄朝天一合计,冒着违抗军令杀头的风险,毅然决定:全师掉头,抢占华川,阻击美军! 这可不是一时冲动。当时的58师,刚经历连番大战,减员严重,全师只剩7000多人,弹药也所剩无几。而他们要面对的,是美军第9军的三个整编师,超过3万人,坦克大炮要啥有啥,火力差距超过40倍。 时间回到文章开头的那个场景。正是在58师急行军,准备奔赴华川战场的路上,发生了“扔大炮”这一幕。 当时,大部队正在一条狭窄的山路上转移,突然整个队伍都停滞不前了。廖政国派人去前面一问,原来是兄弟部队缴获的一门美式105毫米榴弹炮,牵引车不小心滑到了路肩下,半个车身把路堵得死死的。几十个炮兵正费劲地往回拖,可那大家伙纹丝不动。 天色马上就要亮了,后面几万大军还堵着呢,敌人的飞机一来,就是活靶子。廖政国赶到现场,他对负责的炮兵干部说:“什么时候能拖上来?” 对方满头大汗,一脸为难:“首长,说不准啊。” 眼看时间一分一秒流逝,廖政国不再犹豫,指着公路下面的悬崖,下达了一个让所有人目瞪口呆的命令:“把它推下去!” 炮兵干部都急了:“首长,这不行啊!好不容易缴获的,丢了我要受处分的!” “推下去!我负责,我给你打收条!” 廖政国斩钉截铁。他接过参谋递来的纸笔,用左手写下一行特有的斜体字:“收到美式105榴炮一门。廖政国,1951.5.27。” 一声令下,几十个战士一使劲,这门让美军闻风丧胆的战争利器,就轰隆隆地滚下了万丈深渊。 一个看似简单的“扔”,体现的是一个指挥官顶级的战场大局观。 在他眼里,一门大炮的价值,远没有几万部队的生命和宝贵的撤退时间重要。这种取舍,就是名将的风范。他扔掉的是一门炮,保住的却是整个战役的希望。 正是因为廖政国这个果断的决定,堵在路上的志愿军大部队才得以顺利通过,为后续的阻击战赢得了宝贵的时间。而他和他的58师,也成功抢在美军机械化部队前面,抵达华川,构筑了第一道防线。 随后的13天里,华川阻击战打成了朝鲜战场上最悲壮的史诗之一。 58师的7000多将士,用血肉之躯,硬生生顶住了美军3万多人的轮番猛攻。白天,美军飞机大炮狂轰滥炸,阵地被打成一片焦土;到了晚上,志愿军就组织小股部队摸上去,用刺刀和手榴弹把阵地再夺回来。 弹药打光了,就捡敌人的武器用;反坦克炮不够,战士们就身绑炸药包,冲上去和坦克同归于尽。 这场仗打到最惨烈的时候,58师只剩下最后一道阵地。可他们依然咬牙坚持,并在一个深夜集结最后的力量,发动了一次决死反击,硬是把阵地又往前推进了4公里。 13天,美军仅仅前进了不到4公里。58师以伤亡2795人的代价,为几十万志愿军主力安全转移赢得了宝贵的时间,彻底粉碎了李奇微围歼我军的企图。此战与西线的铁原阻击战一起,并称为“西有铁原,东有华川”,成了世界战争史上的奇迹。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