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59年,左宗棠连夜逃亡,赶往巡抚胡林翼营中避难。然而,胡林翼却对他说:“皇上

历史阅读者 2025-08-05 12:28:07

1859年,左宗棠连夜逃亡,赶往巡抚胡林翼营中避难。然而,胡林翼却对他说:“皇上下旨杀你,我只能保你一时,唯一能救你的,整个大清就只有一个人了。”

那年的一个深夜,湖南巡抚衙门的烛火还亮着,左宗棠匆匆收拾行囊,脸上写满焦虑,他刚接到消息,咸丰皇帝已下旨要他的命,罪名是"劣幕干政"。

这个在湖南巡抚骆秉章幕中运筹帷幄六年的举人,此刻正面临灭顶之灾,他连夜策马奔向湖北巡抚胡林翼的驻地,这位湘军名将是他最后的希望。

胡林翼见到风尘仆仆的左宗棠,眉头紧锁,他给左宗棠倒了杯热茶,直言不讳:"皇上要杀你,我只能暂时保你安全,现在整个大清,能救你的只有一个人。"

他急切追问是谁,对方说是肃顺,听到这个名字,他的心凉了半截,这个人是皇帝最信任的御前大臣,皇亲国戚,满洲镶蓝旗宗室。

而他左宗棠不过是个没有功名的汉人幕僚,两人素不相识,肃顺凭什么救他?

左宗棠不知道的是,这位看似高高在上的皇亲国戚,骨子里却是个务实派,肃顺早年混迹市井,熟悉民间疾苦,后来凭借过人记忆力和办事能力得到咸丰赏识。

他有个外号叫"肃六",在官场以铁腕反腐闻名,曾将贪污的内阁大学士柏葰斩立决,追回数千万两赃银。

更关键的是,肃顺深知大清要度过危机,必须重用汉人,太平天国势如破竹,八旗军节节败退,肃顺早就注意到湘军中的人才,暗中支持曾国藩练兵。

事情的起因是左宗棠得罪了永州总兵樊燮,这个满族将领仗着身份特殊,在湖南作威作福,左宗棠多次建议骆秉章弹劾他。

一次冲突中,樊燮当面辱骂他,暴脾气的他直接扇了他一巴掌,樊燮怀恨在心,联合湖广总督官文上奏,指控左宗棠以幕僚身份把持湖南军政。

皇帝最忌讳幕僚干政,立即下旨"就地正法",官文是满人,本就对汉人掌权不满,接到圣旨后准备直接处决左宗棠。

消息传到京城,翰林院编修郭嵩焘坐不住了,他是左宗棠同乡,深知这位湖南师爷的才能,郭嵩焘找到肃顺的幕僚王闿运,王又求见肃顺。

肃顺听完来龙去脉,没有立即答应,而是出了个主意:必须先有朝中重臣保举左宗棠,他才能在皇帝面前说话,这是肃顺的精明之处,直接求情会惹咸丰猜疑,走程序才能水到渠成。

郭嵩焘连夜找到大理寺少卿潘祖荫,塞了三百两银子请他上奏,潘祖荫的奏折里那句"天下不可一日无湖南,湖南不可一日无左宗棠"成为经典,与此同时,胡林翼的保荐奏折也送到京城,称赞左宗棠"才可大用"。

咸丰看到两份奏折犹豫不决,召来肃顺商议,肃顺看准时机,说左宗棠在湖南的功绩有目共睹,现在国家用人之际,不该因小过诛杀人才,他还建议把保荐书抄给官文,暗示皇帝态度。

官文接到密旨,立刻明白风向变了,这个官场老手见风使舵,不再追究左宗棠,更戏剧性的是,左宗棠不仅保住了性命,还因祸得福。

肃顺的运作让咸丰注意到这个人才,不久后左宗棠就被破格提拔,从一介布衣成为四品京堂候补,后来更成为晚清中兴名臣。

这场风波表面上是个人恩怨,实则是满汉权力博弈的缩影,太平天国运动打破了清朝原有的权力结构,汉人官僚通过军功崛起,引发满族权贵的恐慌。

左宗棠案成为双方较量的焦点,肃顺的介入不仅救了一个人才,更代表清廷中务实派对时局的清醒认识。

肃顺明白,要平定太平天国,必须依靠曾国藩、左宗棠这些汉人精英,他的选择不是出于对汉人的偏爱,而是对王朝存亡的考量。

左宗棠后来回忆这段经历,仍心有余悸,他没想到自己这条命能捡回来,更没想到救他的会是素未谋面的肃顺。

两年后,咸丰驾崩,慈禧发动辛酉政变,肃顺被斩首于菜市口,刑场上,这个胖子穿着丧服,双腿被打断仍破口大骂,不肯下跪。

曾国藩听闻肃顺死讯,黯然叹息:"此冤狱也,自坏长城矣!"左宗棠或许会想,若没有这个"奸臣"当年的出手相救,哪有他后来的收复新疆、青史留名?

肃顺死后被钉在奸臣柱上,但他保下的左宗棠却成为民族英雄,这场救援背后,是一个王朝在生死存亡关头的自我救赎,也是权力与人才之间微妙的博弈。

左宗棠的幸运在于,他遇到了一个看得清时局的肃顺,而肃顺的悲剧在于,他没能等到自己种下的种子开花结果的那天。

0 阅读:2
历史阅读者

历史阅读者

欢迎关注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