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甘肃武威,31岁男子不顾母亲和妻子的反对,卖掉家里的牲畜,凑了1万块

历史阅读者 2025-08-05 09:09:56

1999年,甘肃武威,31岁男子不顾母亲和妻子的反对,卖掉家里的牲畜,凑了1万块钱,买来1匹骆驼,带着父亲,搬进腾格里沙漠复地2间地窝子,村民们笑话他傻,他却说:以后你们都得谢我!谁料,7年后,妻子哭着紧紧抱住他:我已经失去了1个儿子了,不能再失去你了!

那年的春天,红水村的风沙比往年更凶猛,王银吉蹲在自家刚播种的田埂边,手指插进干裂的土里,才种下一个月的玉米苗,昨夜又被流沙活埋了大半。

父亲王天昌蹲在一旁闷头抽烟,突然掐灭烟头:“银吉,这沙不治,咱种啥都是白搭。”这句话像颗种子,在他的里扎了根。

他跑去村头打听,发现整片红水村的乡亲都在为风沙犯愁,老张家刚砌的羊圈被沙堆堵了门,李婶家三亩麦子连种三茬都被风刮跑,村里人见面打招呼都成了“你家昨儿又吃了几两沙”。

他回家和父亲合计了半宿,决定卖掉家里仅有的牛羊和骆驼,妻子攥着卖牲口的钱直掉眼泪:“俩娃上学要钱,你疯了吗?”

村里人更觉得他傻,有人当面笑话他:“祖祖辈辈没治住的沙,你王家父子能行?”第二天清晨,他还是牵着新买的两峰骆驼,驮着旧帐篷和铁锹,带着六旬老父亲一头扎进了三公里外的腾格里沙漠腹地。

他们在沙窝里挖出两间“地窝铺”,屋顶只高出沙丘半米,夜里翻身都能蹭到墙上的沙粒,第一年种下的树苗,隔天就被风连根拔起,成活率还不到一成。

村民路过看见光秃秃的沙丘直摇头:“疯子把钱往沙里扔呢!”

那个冬天,王银吉发现沙丘背风面的几株梭梭居然活了下来,他整天蹲在沙梁上观察风向,发现流沙总是先埋掉树苗根部。

有天他灵光一闪,把铁锹柄锯短焊上钢管,做成个带尖头的“沙木枪”,这土发明能扎透50公分厚的干沙层,直接把树苗送进湿沙层,还不会翻动表层沙土导致水分蒸发。

来年开春,新栽的700多棵梭梭居然活了七成,沙梁上第一次冒出了星星点点的绿芽,骆驼驮水的路上,王天昌突然蹲在沙脊上哭了,老人发现沙丘顶上终于能看见自己的脚印,而不是被风瞬间抹平。

2005年端午节那天,沙漠里热得能煎鸡蛋,小儿子发高烧,妻子催他赶紧送医,他却忙着抢救被沙暴刮倒的胡杨苗。

等孩子送到县医院,医生看着CT片子直叹气:“脑瘤晚期,早半年还有救。”弥留之际,儿子拉着父亲的手说:“爹,把沙治得绿绿的。”

葬礼那天,他把儿子葬在治沙点最高的沙丘上,从此再没提过放弃,妻子马兴兰后来也扛着铁锹进了沙漠,她说看着那些树苗就像看见儿子在长个儿。

如今的王家沙窝早已变了模样,原先肆虐的流动沙丘被3800米长的绿洲锁住,花棒和梭梭的根系在地下织成密网,沙枣树的枝丫间还能听见鸟叫。

王银吉的“沙木枪”升级了三次,骆驼队换成了小货车,地窝铺变成了砖房,最让他骄傲的是,当初笑话他的村民赵德元现在带着15户人家承包了5000亩沙地,连城里的大学生都跑来学技术。

2022年秋天,卫星地图显示这片曾经的“风沙口”已经出现深绿色斑块,王银吉蹲在沙梁上啃着馍,指给记者看远处冒出的野兔。

在民勤县林业局的高峰工程师看来,王家父子的故事藏着中国治沙的智慧密码,他们无意中摸到了“固身削顶”的原理,先稳住沙丘基部,让风自然削平顶部。

这种土办法和现在民勤推广的治沙新技术不谋而合,都是顺应自然而非对抗自然,去年冬天,王银吉在梭梭林里试种肉苁蓉,一斤能卖80块钱。

他盘算着再治2000亩沙地,让更多乡亲能“沙里淘金”,有人问他图啥,这个满脸晒斑的西北汉子搓着手心的老茧笑:“就想让孙子辈能光脚在沙梁上跑,别像他爷小时候吃顿饭满嘴沙。”

夕阳把沙丘染成金红色的时候,王银吉总爱去儿子坟前坐坐,坟头的花棒树已经长得比人高,风一吹,枝叶沙沙响,像是孩子在说悄悄话。

远处新栽的榆树苗在晚风里轻轻摇晃,它们要经历十几场沙暴才能扎稳根,但至少不会再被一夜埋没。

0 阅读:0
历史阅读者

历史阅读者

欢迎关注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