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事儿,得从那个叫丰臣秀吉的男人说起。 16世纪末,这位老兄统一了日本,感觉自己

历史脑洞 2025-08-04 02:45:12

这事儿,得从那个叫丰臣秀吉的男人说起。 16世纪末,这位老兄统一了日本,感觉自己“天下无敌”了,野心爆棚,想搞个大动作——征服大明,迁都北京。朝鲜,就成了他必须踩过去的第一块跳板。1592年,他一声令下,十几万日军带着当时堪称精良的火绳枪,气势汹汹地杀了过去。 当时的朝鲜,说实话,有点“文恬武嬉”,根本顶不住。日军登陆才二十来天,首都汉城就丢了,国王李昖一路向北狂奔,最后跑到鸭绿江边,哭着喊着给北京的“宗主爸爸”——明神宗万历皇帝写求救信。 北京的朝堂上,吵翻了天。出兵?那可是真金白银的烧钱,国库吃不消。不出兵?“唇亡齿寒”的道理谁都懂,今天日本吞了朝鲜,明天战火就得烧到辽东。万历皇帝也纠结,但他最终拍了板:打!这不仅仅是救小弟,更是保卫自家大门。 于是,万历援朝战争(韩国叫“壬辰倭乱”)正式开打。 这场仗,打了七年,打得是天昏地地暗。咱们熟悉的李如松将军,率领辽东铁骑,在平壤城下用“佛朗机炮”把日军轰得人仰马翻,一战收复平壤,把日本人赶回了半岛南边。但战争不是游戏,不是一两个英雄就能搞定的。这是两个国家,甚至可以说是三个国家国运的豪赌。 日军的战法极其野蛮。当时日本武士评定战功,靠的是砍下敌人的首级。但人头太重,跨海运输不方便。于是,丰臣秀吉下了一道毫无人性的命令:割耳朵和鼻子来代替。 于是,一场惨绝人寰的“战功竞赛”开始了。明军的、朝鲜军的、甚至朝鲜平民的,只要是反抗者,都成了他们“记功”的材料。根据日本那边自己的史料《朝鲜物语》记载,他们割下的明朝军民耳鼻有2万9千多个,朝鲜军民的有18万5千多个。这些“战利品”用盐和醋腌制起来,装进大木桶,一船一船地运回日本。 1598年,丰臣秀吉病死,日军开始撤退。第二年,为了给他新建的丰国神社“献礼”,这些从朝鲜运回来的耳鼻,就被埋在了神社大门正对面,建起高高的坟冢,命名为“耳冢”。 战争是打赢了。日本侵略的野心被彻底粉碎,丰臣家族也随之垮台,日本从此进入了德川幕府的锁国时代。朝鲜虽然满目疮痍,但也保住了国家。整个东亚,确实迎来了近三百年的和平格局。 这场仗,直接把大明的家底给掏空了。 更致命的是军事上的后遗症。为了打赢朝鲜战争,明朝最精锐的部队——辽东铁骑,被大量抽调,常年在外作战,兵员和战马损耗巨大。这就给了当时在白山黑水之间悄然崛起的建州女真一个绝佳的发展机会。 此消彼长之下,当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建立后金,开始向明朝的辽东防线发起挑战时,明朝才发现,自己最能打的部队已经元气大伤,国库里也再也挤不出钱来有效应对了。 可以说,明朝用一场惨胜,为自己的灭亡埋下了最沉重的伏笔。而京都那座阴森的耳冢,就成了这一切最悲壮的见证。它不仅是战争罪行的铁证,更像一座墓碑,提前为那个曾经“天下一统”的大明王朝,刻下了墓志铭。 如今,四个多世纪过去了。耳冢依然静静地立在那里。它没有被拆毁,也没有被大肆宣传,成了一个尴尬而又特殊的存在。偶尔会有来自中国、韩国的游客和留学生,自发地前去献上一束花,凭吊那些无名的忠魂。 一个强大的王朝,可以为了守护秩序和道义,不惜血本地打赢一场国战,却也可能因此耗尽最后一丝元气,最终轰然倒塌。这其中的得与失,功与过,恐怕连万历皇帝自己在九泉之下,也难以算清吧。

0 阅读:49
历史脑洞

历史脑洞

如果历史可以假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