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地主王学文突然发现一20岁女兵,昏倒在家门口。他四下看看无人,一下把

品古观今呀 2025-07-25 14:23:28

1937年,地主王学文突然发现一20岁女兵,昏倒在家门口。他四下看看无人,一下把她扛到炕上。片刻后,女兵解开衣襟,抱出一个满月的婴儿,含泪说:“大哥,以后就跟您姓吧,就叫王继曾!  

1937年7月,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爆发,到处都兵荒马乱。

在山东沂蒙山区一个小村子边上,有个叫王学文的地主。

这人虽然有钱有地,可心肠特别好,不像别的财主那样欺负穷苦人。

谁家要是有了难处,甭管是本村的长工还是种地的佃户,他都乐意搭把手帮帮忙。他冬天给人送柴火送粮,夏天帮人修房修院,大伙儿都念他的好。

有天晌午头,王学文一开院门,冷不丁瞅见门口趴着一个昏迷不醒的年轻女子,看年纪也就二十上下。王学文赶紧左右张望,远近一个人影都没有,全是野地和庄稼。

他心里咯噔一下,看这姑娘身上的旧军装,猜着八成就跟那路过的八路军队伍有关。救人要紧,他啥也顾不上了,二话没说就把人抱起来扛回了自家屋里,小心地安顿在炕上。

那姑娘缓过来劲,慢慢睁开眼睛。她挣扎着解开衣襟,大伙儿这才看清楚啊,她怀里竟用布兜裹着个刚出满月的小娃娃!

姑娘眼泪唰地就下来了,她说自己叫吴仲廉,和她男人都是打鬼子的八路军。

仗打到这个份上,队伍天天转移,带着这么丁点大的孩子东奔西跑,实在没法周全,弄不好连命都保不住。

两口子愁得没法,早就听说这村里有个好心肠的王学文,实在没法子了,只能把孩子托付给他。她哭着说:“大哥,这孩子以后就跟着您姓王吧,您给取个名,叫‘继曾’就行。”

王学文听了这前前后后的事儿,再看看那软乎乎的小娃,那真是看在眼里疼在心里。

他当场就对吴仲廉拍了胸脯:“妹子,你把心放肚子里!只要我王学文有口吃的,就饿不着这孩子。

我准定把他当自家亲生的拉扯大!”吴仲廉把孩子紧紧抱了又抱,亲了又亲,最后硬着心肠一步三回头地走了。

从那天起,王学文真就把小王继曾当成了自己眼珠子。

他不是亲生父亲,可那份心意,那份操劳,那是一点不少。

学文本来没有儿女,这娃娃就成了他全部的念想。

他是又当爹又当妈,请奶妈喂奶,自己则天天琢磨着怎么让娃吃好穿暖。

就这样,小家伙在王家这个大院里,一天天平安长大,王家上下都管他叫“少爷”,那是真当心肝宝贝。

日子一晃到了1950年,新中国都成立了。这时分,吴仲廉的丈夫,也就是王继曾的亲爹,作为解放军队伍里的一员,千里迢迢地找回了这个村子。他要接走自己当年无奈留下的孩子。

王继曾当时已经长到十几岁了,猛不丁冒出个“亲爹”,心里头那个乱啊,就像一团麻绳打了死结,解不开,绕不清,更舍不得离开养了他十几年的王学文。

王学文是明白人。他心里头也酸溜溜的不是滋味,毕竟十几年的感情放在那儿。

可老话说得好,“树大分杈,儿大分家”,亲爹亲妈哪有不疼自己骨肉的?

他晓得这父母当初也是万不得已。于是,他就耐心地开导王继曾,跟孩子掏心窝子说话:“孩儿啊,你爹妈当年是没办法才把你留下。你瞧瞧他们现在不是回来找你了?这是真疼你啊!你得认他们,跟他们回去。”金子也换不来这份深明大义。

靠着王学文这番话,王继曾心里的疙瘩才慢慢解开,跟着亲爹走了。

往后这些年,王继曾就在两个家来回跑。一边是生他的亲爹娘,一边是养他成人的王家大院。

他每次从亲生父母那边回王家大院,都会高高兴兴地跟王学文讲自己在那边的事,看养父脸上那满满的笑,他自己也欢喜。

当然,每回离开王家大院去见亲生爹娘,王学文也总要亲自送到村口小路上,千叮咛万嘱咐路上留神。村里乡亲们把这事儿看在眼里,没有不说王学文是个大善人的。

一个地主,不光养大了八路军的后代,孩子亲爹找上门了,还豁达地让孩子归了亲,这份胸襟,这份情义,那真是挑着灯笼也难找!

这事像股暖风吹遍了整个村庄,连带着邻里之间也学着更加和和气气,互相帮衬。

王继曾自己也没辜负两边的恩情。无论是在亲生父母那边,还是在养父王学文这边,他都孝顺懂事,尽心尽力,是个好儿郎。

时光荏苒,岁月无声地流走。王学文老人虽然早已不在人世,但他当年的这份古道热肠,这份超越血亲的大爱,却深深镌刻在王继曾的心里,影响着他这辈子做人的根。

王继曾继承了这份善良宽厚,在生意场上打拼多年,凭借诚信和智慧创办了自己的企业。

他一直把安丘的老家当作根,记挂着那个养育了他的村庄。

多年后,他用自己的积蓄设立了一个助学金,专门用来帮扶家乡那些家庭困难但知道上进的孩子读书,把养父当年那份“能帮就帮”的心意延续下来。

0 阅读:952

猜你喜欢

品古观今呀

品古观今呀

“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看历史与现实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