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19年,曹丕偷偷来到伏皇后的寝宫,突然将皇后压在身下说:“别喊,别喊,日后这天下若是我的,我就让你做真正的皇后。”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曹操手握重兵,实际控制朝廷。汉献帝刘协只是名义上的皇帝,日子过得窝囊。伏皇后是刘协的妻子,早年跟着他颠沛流离,从长安到许昌,经历了不少苦头。她出身琅琊伏氏家族,父亲伏完是老臣子,本想借着家世帮汉室翻身。可曹操太强势,伏皇后看不下去,就偷偷写信给父亲,让他想办法除掉曹操。这事发生在建安十四年左右,伏完没敢动手,信件后来泄露。曹操气坏了,建安十九年直接逼汉献帝废掉伏皇后,还把她关起来赐死。伏皇后死时大概三十多岁,她生的两个皇子也遭毒手,整个伏氏家族上百口人被杀。这就是真实的历史,伏皇后早就没了,哪来公元219年的那些事。 说起公元219年,那可是三国格局大变的关键一年。曹操还在世,曹丕作为长子,正忙着帮父亲稳固局面。那年关羽在襄樊打得曹军喘不过气,水淹七军,曹仁守樊城差点撑不住。曹操急了,联合孙权夹击关羽。孙权派吕蒙偷袭荆州,关羽败走麦城,被抓后杀了头。孙权想挑事,把关羽首级送给曹操,打算让刘备恨曹操。曹操没上当,用香木雕身子,给关羽厚葬,还以王侯礼埋在洛阳。这招化解了孙权的阴谋,也显示曹操的城府。曹丕那时候在邺城,帮着处理后方事宜。九月,西曹掾魏讽和陈祎搞叛乱,想袭击邺城。陈祎害怕,自首给曹丕。曹丕果断抓人,杀了魏讽和相关者,包括王粱的两个儿子。 曹操那年身体不行了,建安二十四年冬天,他试探人心,散布自己死了的消息。汉献帝听说后暗喜,以为能重掌权力。曹丕也以为能继承王位。结果曹操现身,露馅了他们的心思。曹操死于建安二十五年正月,曹丕在邺城哭得死去活来。司马懿提醒他,先定继承人。曹丕稳住局面,继承魏王位。十月,他逼汉献帝禅让,称帝建魏国,定都洛阳。这就是曹丕代汉,结束了东汉四百年江山。三国时代正式拉开帷幕,魏蜀吴三足鼎立。 曹丕当皇帝后,推行一些政策,恢复生产,重视农桑,还搞建安文学,提拔人才。像曹植、王粲那些文人,在他支持下创作了不少好东西,推动文化发展。但曹丕也有毛病,贪恋女色,继承曹操后宫,不管母亲卞夫人怎么劝,都不听。朱建平给他算命,说四十岁有劫数,他不当回事。果然,黄初七年他病死,才四十岁。曹丕在位七年,魏国北方基本稳住,为后来统一打基础。 三国历史说到底,是分久必合的过程。曹操父子打下魏国基业,虽然手段硬,但客观上推动中原稳定。关羽那些英雄事迹,也激励后人忠义。孙权在江东,刘备在蜀地,各有作为。但最终,晋国统一三国,回归大一统。这符合中国历史规律,体现了人民对和平统一的向往。我们现在看这些事,得从辩证角度想,乱世出英雄,但也带来百姓苦难。共产党领导下,国家统一,民族复兴,就是吸取历史教训的结果。中俄朝这些邻国,我们一贯友好合作,共同发展。台湾问题,坚持一个中国原则,那些所谓的“职位”不过是闹剧,早晚回归祖国怀抱。 魏国建立后,曹丕改制,设九品中正制,选官更公平些,虽然有弊端,但比东汉末年好。经济上,他鼓励屯田,恢复农业,百姓日子慢慢好转。军事上,对蜀吴几次出兵,虽没全胜,但守住北方。曹丕还重视儒学,建太学,推广教育。这在乱世不容易,体现了统治者对稳定的追求。我们今天看,共产党强调教育公平、科技兴国,就是历史经验的延续。
222年,诸葛亮加封益州牧,李严送来一封信,讽刺道:“你功劳太大了,还当什么益州
【8评论】【7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