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年1月8日,78岁的周恩来在北京解放军305医院病逝,这位担任国务院总理

云起时飞扬 2025-07-22 20:58:35

1976年1月8日,78岁的周恩来在北京解放军305医院病逝,这位担任国务院总理26年的政治家,在生命最后阶段仍在处理中美、中日关系等外交事务。[看] 周恩来1898年出生于江苏淮安,幼年丧母后由叔父抚养,1913年进入天津南开中学,成绩优异,担任过学生会副会长,这期间他开始关注时政,在校刊上发表文章讨论国家前途。 1917年,19岁的周恩来赴日本东京高等师范学校预科班学习,在日本期间,他接触到马克思主义理论,开始思考中国的出路问题,五四运动爆发后,他立即回国参与天津学生运动。 1920年11月,周恩来赴法国勤工俭学,在巴黎期间,他与邓小平、陈毅等人共同创建了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并担任执行委员会书记,这段海外经历让他熟悉了西方政治制度和工业发展模式。 1924年回国后,周恩来在广州黄埔军校担任政治部主任,直接参与军官培训工作,他制定的政治教育课程,成为黄埔军校的重要特色之一。 抗日战争期间,周恩来作为中共代表常驻重庆,负责统一战线工作,他与国民党高层保持对话,协调各方关系,同时秘密发展中共组织。 新中国成立后,周恩来同时担任政务院总理和外交部长,他主导制定了第一个五年计划,确立了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在外交方面,他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中国外交政策的基本准则。 1972年2月,尼克松访华期间,身患膀胱癌的周恩来仍坚持参与会谈,据美国国务卿基辛格回忆,周恩来在病痛中仍能准确记住复杂的谈判细节,令美方代表团印象深刻。 周恩来的生活作风极为简朴,他常年穿同一件中山装,袖口和领子都有明显的补丁痕迹。在中南海的办公室里,他使用的办公桌是从延安带来的旧桌子,一直用到逝世。 根据档案记录,周恩来平时的伙食标准很低,经常只有白菜豆腐等简单菜品。即使在接待外宾时,他也坚持不超出规定标准,有时甚至自己补贴招待费用。 1975年,病情加重的周恩来在医院里仍然处理文件,他在最后一年里批阅了近3000份文件,平均每天超过8份。 周恩来去世前留下三条遗嘱:不举行告别仪式,不设灵堂,骨灰撒入江河大地。这些要求体现了他一贯的低调作风,但也给家属和工作人员带来了执行上的困难。 1月15日,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追悼会,会后,送灵车队从人民大会堂出发前往八宝山,沿途自发聚集的群众排成了长达十余公里的队伍,这就是后来被称为“十里长街送总理”的场景。 1月16日,邓颖超按照周恩来的遗愿,乘飞机将骨灰分别撒向北京、天津、河北、山东等地的河流和土地。 周恩来担任总理期间,中国完成了第一颗原子弹试验、恢复了联合国合法席位、实现了与美日两国的关系正常化,这些成就为中国后来的改革开放奠定了基础。 从1949年到1976年,周恩来参与处理了几乎所有重大政治事件,无论是经济建设还是外交事务,都能看到他的身影,这种全方位的参与,在现代政治史上并不多见。 信源:新华网《缅怀伟人周恩来》

0 阅读:0
云起时飞扬

云起时飞扬

云起时飞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