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6年6月,即将毕业的王明健正准备回湖南老家务农,这个22岁的年轻人成绩优异,专业是有色金属冶炼,但那个年代大学生包分配还未普及,农家子弟大多要回乡种地。[看] 就在毕业典礼前三天,两名身份不明的工作人员找到了王明健,他们没有透露具体单位,只是出示了一份盖着红色印章的调令,要求他立即跟随前往“执行国家任务”。 王明健匆忙收拾了几件换洗衣服,连室友都没来得及告别,那辆绿色吉普车载着他一路向西,经过三天两夜的颠簸,最终停在了甘肃戈壁滩深处的一片营房前。 这里就是我国第一个核材料生产基地,王明健和其他15名从全国各地“消失”的年轻技术人员一起,被告知要参与“国防重点项目”,具体内容需要在工作中逐步了解。 1957年春天,苏联专家撤走,原本承诺提供的铀浓缩技术资料也被带走,王明健所在的小组面临着从零开始研发铀矿石提纯工艺的艰巨任务,没有参考资料,没有成熟设备,甚至连基础的化学试剂都要自己配制。 最初的半年里,他们尝试了十几种不同的化学分离方法,但提取出的铀纯度始终达不到要求,实验失败后,王明健都会详细记录数据,分析失败原因,然后调整参数重新开始。 1958年冬天的一个深夜,王明健值夜班时发现反应釜的温度曲线出现了异常波动,这个细微变化引起了他的警觉,经过仔细观察,他发现在特定温度区间内,铀的析出效率明显提高。 基于这个发现,王明健提出了“阶梯式控温提纯法”,这种方法通过精确控制不同阶段的反应温度,大幅提高了铀的提取纯度和产量,经过三个月的反复验证,这套工艺最终被确定为标准流程。 从1959年开始,王明健被派往湖南郴州、甘肃白银等地,指导建立铀矿石加工厂,每到一个地方,他都要化名工作,当地人只知道他是“北京来的技术员老王”,负责指导矿物提炼。 那些年里,王明健每年只能给家里写一封信,内容简单到只有“身体健康,工作顺利”几个字,他的父母不知道儿子在做什么,村里人议论纷纷,有人猜测他可能犯了什么事被管制起来了。 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在罗布泊成功爆炸,当蘑菇云升起的那一刻,远在千里之外的王明健正在湖南的提炼车间里工作,听到广播里传来的消息,这个从不轻易流泪的汉子默默走到车间外,朝着家乡方向深深鞠了一躬。 原子弹爆炸成功了,但王明健的身份依然需要保密,他继续在各个秘密基地间奔波,参与氢弹用材料的研发工作,直到1975年,他才被允许以真实姓名与家人通信,但仍不能透露具体工作内容。 1985年,国家开始为“两弹一星”功勋人员公开授奖,王明健的名字第一次出现在官方表彰名单中,人们才知道这个“失踪”了30年的农家子弟,原来一直在为国家的核事业默默奉献。 回到阔别30年的湖南老家时,王明健的父母已经80多岁了,老房子里还保留着他离家那年的摆设,连墙上褪色的春联都没有撕掉,母亲拉着他的手说:“我就知道我儿子没做坏事,是在为国家干大事。” 2001年,王明建在一篇回忆文章中写道:“做核研究的人就像夜里的守更人,要习惯站在灯光照不到的地方,我们这代人能为国家做这点事,已经很满足了。” 信源:环球网——王明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燃料功臣
“真是没苦硬吃!”湖南长沙,一8旬老人开风扇午睡了5个小时,儿子察觉不对劲后,便
【3评论】【4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