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5年4月25日,北京功德林战犯管理所,65岁的周养浩拎着简单的行李走出大门

云起时飞扬 2025-07-23 19:07:41

1975年4月25日,北京功德林战犯管理所,65岁的周养浩拎着简单的行李走出大门,工作人员问他想去哪里,他脱口而出:“台湾。”[看] 周养浩曾是军统局少将处长,人称“书生杀手”,这个绰号源于他斯文的外表下隐藏的冷酷手段,在息烽监狱任副所长期间,他一手推行“人性化管理”,允许犯人看书写字,另一手却签发了数百份处决令。 1949年12月7日,昆明巫家坝机场,周养浩已经拿到了飞往台湾的机票,正准备登机时被卢汉起义部队扣留,那张价值黄金十两的机票,成了他此生最昂贵的废纸,从那一刻起,他开始了长达25年的改造生涯。 在功德林的前十年,周养浩是出了名的“刺头”,他拒绝参加政治学习,坚持每天写旧体诗,还经常在打饭时插队,管教干部问他为什么不配合改造,他回答:“我只是败了,但我没错。” 1959年,第一批特赦名单公布,周养浩不在其中,他开始意识到顽抗下去没有意义,从那年开始,他主动参加学习讨论,还帮助其他战犯补习文化课,1975年第七批特赦时,他终于等来了自由。 出狱后,周养浩立即向公安部门提出赴台申请,当时中美关系刚刚解冻,但两岸依然处于军事对峙状态,令人意外的是,大陆方面不但批准了他的申请,还按照特赦政策发给他200元路费和一套新衣服。 1975年5月,周养浩抵达香港,他在九龙租了一间小房子,每天上午都去中环的电报大楼,向台湾发送入境申请电报,电报费一次2港币,他一发就是三个月,花光了所有积蓄。 台湾当局的回复始终是同一句话:“与现行政策不符,不予批准。”原来,1950年台湾通过《戡乱时期检肃匪谍条例》,凡在大陆被俘后释放的军政人员,一律视为“匪谍嫌疑”,禁止入境。 讽刺的是,当年被周养浩关押在息烽监狱的许多共产党员,如宋振中、徐林侠等人的子女,后来都成为新中国各行各业的栋梁,而他这个当年的看守者,却被拒之门外。 香港的生活很艰难,周养浩靠在茶餐厅洗碗度日,晚上住在板间房里,1976年,他收到了在美国定居的老同学的来信,决定申请赴美签证,美国领事馆审查了他的背景后,批准了签证申请。 1977年,周养浩抵达洛杉矶,他在唐人街找到了一份杂货店收银员的工作,收入微薄但够维持生活,闲暇时,他开始在中文报纸上写一些回忆文章。 1980年代初,台湾媒体开始炒作大陆的“思想改造残酷”话题,周养浩看不下去了,他给《世界日报》写了一篇千字文章,详细描述了自己在功德林的真实经历,文章中写道:“我在那里25年,从未受过体罚,生病有医生,老了有照顾。” 这篇文章在海外华人圈引起了不小的反响,一个曾经的国民党高级军官,为大陆的改造政策辩护,这在当时确实罕见,周养浩后来解释:“我不是为共产党说话,我只是为事实说话。” 1995年,周养浩在洛杉矶一家华人养老院去世,周养浩效忠了半辈子的政权拒绝接纳他,而他曾经的敌人反倒给了他尊严,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个人的执念在时代面前显得如此渺小。 信源参考:澎湃新闻《谍谍不休︱云南解放:大特务周养浩被俘》

0 阅读:59
云起时飞扬

云起时飞扬

云起时飞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