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南海某军港的深潜试验刚刚结束,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匆匆登上了开往广东的列车,黄旭华终于能回家看望95岁高龄的母亲了,距离他上次回家,已经过去了整整三十年。[看] 这位中国核潜艇总设计师出生于1926年,父亲是医生,抗战爆发后,黄旭华辗转桂林、重庆求学,最终考入上海交通大学造船系,毕业后在上海船舶工业公司工作,专门从事舰船设计。 1958年秋天,黄旭华接到调令,参与核潜艇研制项目,从那天起,他开始了长达三十年的隐姓埋名的生活,临行前,他对母亲说“过年就回来”,这句话成了人生最漫长的承诺。 当时中国连制造潜艇耐压壳的钢材都无法生产,苏联专家撤走时带走了所有技术资料,研制团队只能从零开始,跑遍二十多个省份寻找技术支持,最后在废弃锅炉房里建起了实验室。 美国“鹦鹉螺号”核潜艇采用常规雪茄型设计,后来才逐步改进为水滴型,黄旭华决定跨越这个技术发展过程,直接采用水滴型设计。 为了验证设计的可行性,团队在200米长的水池里进行了3年试验,仅计算流体阻力一项,手写的草稿纸就能装满3辆卡车,没有计算机,所有数据都靠算盘和计算尺完成。 1964年中国原子弹试验成功,为核潜艇提供了核动力技术基础,1969年组装首艘核潜艇时,有人从美国带回一个核潜艇玩具模型,拆开后发现内部构造与中国自主研发的设计方案几乎相同,证明了技术路线的正确性。 1970年8月,中国第一艘核潜艇在葫芦岛船厂下水,这艘被命名为“长征一号”的核潜艇,从设计到建造历时12年,下水仪式上,黄旭华看着潜艇缓缓滑入海水,激动得说不出话来。 在后续的导弹核潜艇设计中,黄旭华提出取消65吨重的陀螺仪稳定系统,改用更先进的惯性导航系统,这个决定节省了大量空间,使潜艇多装载了2枚导弹。 1988年,中国核潜艇进行极限深潜试验,这次试验要求潜艇下潜到设计极限深度300米,验证艇体结构安全性,美国“长尾鲨号”核潜艇曾在类似试验中沉没,全艇129人遇难。 试验前,参试官兵按惯例写下遗书,62岁的黄旭华坚持要亲自下潜,与艇员共同承担风险,在水下300米深度,巨大的水压让潜艇发出各种异响,每个人都紧张地监控着各项数据。 试验成功后,黄旭华在潜艇食堂的桌子上写下“花甲痴翁,志探龙宫”八个字,这次深潜试验的成功,标志着中国核潜艇技术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就是这次试验后,黄旭华终于获准回家探亲,三十年来,家人对他的工作一无所知,父亲1966年去世时,他正在试验基地调试设备无法回家;女儿生病住院时,他在焊接关键零件无法分身。 母亲曾多次询问他的工作,他只能说在研究船,直到1987年,母亲在《文汇月刊》上看到一篇介绍核潜艇总设计师的文章,从文中的一些细节认出了自己的儿子,才知道他在从事什么工作。 1988年回到家中时,95岁的母亲看到突然出现的儿子,激动得说不出话,老人用颤抖的手抚摸着儿子的脸庞,仿佛要确认这是否是梦境,三十年的分离,在这一刻终于结束。 从1958年到1988年,黄旭华主持设计了中国第一代核潜艇和第一代导弹核潜艇,这些潜艇至今仍是中国海军的重要装备,守护着万里海疆。 信源:中国军网——黄旭华:30年隐姓埋名,60载风雨兼程,他为祖国“深潜”一生
1988年,南海某军港的深潜试验刚刚结束,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匆匆登上了开往广东的
云起时飞扬
2025-07-23 13:27:19
0
阅读: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