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羹尧将已怀有身孕的小妾托付给一位寒门学子,并嘱咐改姓“生”。
雍正三年(1725年),权倾朝野的年羹尧骤然失宠。因一篇贺表中“朝乾夕惕”错写为“夕惕朝乾”,他被皇帝罗织罪名,最终被判处死刑。 年羹尧的两个儿子也难逃牢狱之灾,家族后继无人,令他忧心忡忡。 这时,他记起在杭州一位侍妾正怀着他的骨肉,这是年家唯一的希望。 他思虑再三,决定将侍妾和腹中胎儿托付给一位曾经受过他恩惠的贫寒书生。这位书生品性可靠,且身份卑微,不易引人注目,是藏匿年家血脉的最佳人选。
年羹尧秘密地找到了这位书生,将侍妾交付于他,并郑重交代:孩子出生后,必须改姓“生”,并由书生收为义子。 他解释道:“年”字去竖为“生”,倒过来也是“生”,改姓“生”可掩人耳目。 江都(今扬州江都区)有“生”姓人家,在那里生活较为安全。 为了保障母子生活,年羹尧还赠予书生丰厚的财物和房产。
书生深知此举风险极大,但面对年羹尧的恳求,他泣不成声,允诺了请求,随即带着侍妾离开。不久后,年羹尧被赐死,不准立碑建祠。 他的遗体由旧部秘密运回四川安葬,时间是雍正四年(1726年)正月十三日。
大约十个月后,侍妾诞下一子。孩子如年羹尧所愿,改姓“生”,由书生抚养成人。 孩子十岁左右便展现出聪慧,学习刻苦。 十一岁那年,母亲在他枕下放了一块刻有“生年不忘”玉石,暗示他年家的血脉传承。 这位“生”姓子孙长大后娶妻生子,过着平凡生活,家族后代再未提起与年羹尧的关联。 但他们秘密供奉着一块无名牌位,每年清明祭奠,以此纪念这位特殊的祖先。 清朝覆灭,民国建立后,江都“生”姓家族族谱记载始祖身份不明,生辰籍贯皆隐匿,这便是年羹尧在绝境中,为家族延续所作出的最后努力。 年羹尧虽未能保全自身,但他的后代却生生不息,延续着年家的血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