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1年,泉州渔民向有关部门报告:发现一片奇怪海域,每次捕捞,渔网总会出现大窟

天地菜男 2025-07-06 20:59:36

1981年,泉州渔民向有关部门报告:发现一片奇怪海域,每次捕捞,渔网总会出现大窟窿,难道海底有人放了危险的装置?[狗头] 1981年夏天,福建泉州崇武镇渔民在东经118°45'、北纬24°52'海域作业时遭遇怪事:新购尼龙渔网屡遭破损,中央常撕裂出两米长口子。 据泉州渔业志记载,该年该区域渔网破损率比其他海域高出200%,让渔民损失惨重。 这片被渔民称为“海眼”的海域,破网问题由来已久。 清光绪年间的惠安渔汛录就提到“崇武以东网缉常溃”,显示渔网破损现象已持续百年之久。 1950年代,全国推广尼龙渔网替代传统麻绳网,本以为能解决破损问题。 然而福建省档案馆的1956年渔网改革总结显示,尼龙网在该海域破损率反而升至45%,远超其他区域的15%。 崇武水产站1978年统计,仅当年就有47张渔网在此报废,直接损失超万元。 82岁老渔民李阿伯回忆,1965年他曾亲眼见过一张崭新渔网被撕成三条。 更奇怪的是,退潮时海面偶尔露出黑色物体边缘,涨潮后又消失无踪,让渔民们困惑不已。 1981年9月,在渔民持续投诉下,泉州海事局联合国家海洋局厦门分局、福建省打捞公司组成调查组。 中国海洋报11月7日报道,调查动用了DDS—2型旁侧声呐和磁力仪,驻军水下爆破小组也参与排查。 潜水员深入海底发现,能见度不足半米,海床布满不规则凹槽,最深达1。2米。凹槽边缘密布锋利贝壳沉积层,如同天然刀刃。 厦门大学海洋系1982年台湾海峡北部底质研究报告揭示了真相。 该海域恰处两条海流交汇点,海底沙层石英含量高达35%,远超普通海域的20%。 百年来高速水流冲刷,将石英颗粒磨成锋利砂粒,形成天然“砂轮”效应。 渔网拖行时与这些砂粒高速摩擦,瞬间被割裂。 福建省地质调查院1983年航拍进一步发现,“海眼”实为古河道入海口,水下暗藏深达15米的V型沟壑。 海洋地质动态1985年论文证实,潮汐作用使沟内堆积着7米厚流沙层,其中混杂宋元时期陶瓷碎片。 这些被海水磨蚀千年的瓷片边缘异常锋利,加上石英砂粒的双重作用,构成了毁网的“隐形杀手”。 科学家计算,渔网在此海域拖行时承受的摩擦力比普通海域高出300%。 真相大白后,该海域被正式列入中国航海警告区域目录。 泉州海洋预报台每月发布流沙动态,指导渔民避开高危时段作业。现代渔网也改进了材质,采用抗磨损纤维制造。 如今崇武渔民已掌握“海眼”的规律:大潮期间流沙活跃,小潮时相对安全。通过科学预报和改进装备,年破网率从过去的45%降至5%以下。 渔民们不再谈“海眼”色变,反而因其丰富的鱼类资源而珍视这片海域。 这起延续百年的“海眼”之谜,最终通过现代海洋科学技术得到完美解答。 它告诉我们,看似神秘的自然现象背后,往往有着清晰的科学原理。 当传统经验遇到现代科技,许多困扰人类的谜题都能找到答案。 从“鬼打墙”到科学解释,泉州“海眼”的故事展现了人类认识自然、征服困难的进步历程。 这不仅是一次成功的海洋科学调查,更是传统渔业向现代化转型的重要案例。 (信息来源:台海网——600年前的铁锚见证石狮“海丝”渊源)

0 阅读:928

评论列表

用户11xxx42

用户11xxx42

2
2025-07-07 08:10

直接炸了更好

平凡兔

平凡兔

1
2025-07-06 21:15

水磨千年,还想锋利,很难的吧。

猜你喜欢

天地菜男

天地菜男

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