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香港回归前夕,澳门赌王何鸿燊与女儿何超琼有过一次关于上海发展前景的讨论。何超琼认为上海15年内可以追上香港,父亲则坚持50年都不可能。这场父女间的分歧,意外成为观察中国城市发展的一个有趣切面。[狗头] 回归初期的香港确实风光无限,1997年香港GDP达到1.37万亿港元,占全国经济总量的16.8%。当时香港集装箱吞吐量连续多年位居全球第一,金融业占GDP比重超过22%。 内地企业想要“走出去”,几乎都要在香港设立窗口。数据显示,1997年内地60%的外资都通过香港引入,这里是连接内地与世界的唯一桥梁。 香港的优势在于制度,自由港政策让货物自由进出,普通法体系为国际商务提供熟悉环境,资本可以无障碍流动。 这些制度红利让香港稳坐亚洲金融中心宝座。 2008年金融危机打破了香港的节奏,当年恒生指数全年跌幅48%,GDP下降2.5%,失业率升至5.2%。危机暴露出香港经济结构的脆弱性——过度依赖金融和房地产。 危机也催生转机,中央政府推出内地居民赴港“自由行”政策,随后又有“沪港通”“深港通”等措施。内地游客消费一度占到香港零售总额的三分之一,帮助香港度过最困难时期。 与此同时,上海迎来了历史性发展机遇。2005年浦东新区获批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2013年自贸区挂牌运行,2018年科创板开板。 每一项政策都为上海注入强劲动力。数字最能说明问题,上海GDP从2001年的4950亿元增长到2021年的4.32万亿元,20年间增长近8倍。 同期香港GDP从1。67万亿港元增至2。86万亿港元,增长约70%。 在硬件建设上,上海的追赶更加明显。洋山港四期全自动化码头2017年投运,集装箱年吞吐量超过4700万标准箱,超越香港成为全球第一。 这个完全由中国自主设计建造的港口,用北斗导航系统指挥作业。 科技创新成为上海新名片,张江科学城聚集了中芯国际、上汽集团等龙头企业,14纳米芯片实现量产,C919大型客机在这里总装下线。 与香港传统的金融服务业相比,上海正在构建更加多元的产业体系。 今天的上海和香港已经不再是简单的竞争关系,全球金融中心指数显示,上海排名第3,香港第4,两者差距只有3分。但各自的功能定位却日趋清晰。 香港仍是全球最大的离岸人民币市场,处理着全球76%的离岸人民币结算业务。其普通法体系在处理国际商事纠纷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国际仲裁案件数量持续增长。 上海则在制度创新上先行先试,临港新片区在数据跨境流动、海外人才引进等方面推出突破性政策,自贸区的负面清单从190项压缩到27项。 在“一带一路”建设中,两座城市展现出强大的协同效应。香港为海外项目提供融资服务,参与比例超过70%;上海则输出技术和装备,承担了大量工程建设任务。 疫情期间的互助更体现了这种协同关系,2022年香港疫情严重时,上海医药集团紧急调配500万剂疫苗支援;当上海面临保供压力时,香港商会48小时内组织300吨蔬菜驰援。 何超琼在2022年接受采访时重新谈起当年的“赌局”,她说:“现在看来,我们父女都想简单了。 上海不是要超越香港,而是与香港一起,共同撑起国家参与全球竞争的实力。” 从单一中心到双引擎,从竞争到协同,上海与香港的20年变迁折射出中国经济格局的深刻调整。两座城市在各自优势领域深耕细作,在国家发展大局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黄浦江畔的摩天大楼与维多利亚港的璀璨灯火交相辉映,书写着中国城市发展的新篇章。这不是零和游戏,而是共赢格局,是中国经济走向世界的双重保障。 信源: 央视新闻《大湾区观察》
有人说,为何山东舰不在内地展示却非要跑到香港开放游览呢一开始,我也不
【7评论】【2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