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简单!海湾六国通过权衡后,中国军队不会直接插手中东,就算卖再多的高端武器给它们,但中国还是保护不了它们,而这是现实……[狗头] 中东军火市场最近出现了一个有趣现象:海湾富国们一边大手笔采购中国武器,一边依然紧紧抱着美国的大腿不放。这背后到底是什么逻辑? 过去五年,中国无人机和导弹系统在中东卖得相当不错。 沙特成了中国武器的头号买家,每年采购金额占到中国军工出口的五分之一。 阿联酋也不甘示弱,大量订购翼龙无人机,在也门战场上频频亮相。 但有个问题始终绕不开:真到了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这些海湾国家会指望谁来救命? 答案很现实,美国在中东经营了几十年,光军事基地就有30多个,第五舰队常年驻扎巴林,航母战斗群随时待命。 中国虽然在吉布提有个保障基地,但主要任务是为商船护航,规模和作用完全不在一个量级。 沙特的操作最能说明问题,2022年,外界曝出沙特从中国引进了弹道导弹技术,西方一片哗然。 但转眼间,沙特又开始和美国谈判采购F-35战斗机,甚至愿意为此与以色列实现关系正常化。 这种左右逢源的做法其实很聪明,买中国武器性价比高,而且没有那么多附加条件。 美国军售动不动就要求改善人权状况,还对也门战争指手画脚,相比之下中国的"不干涉内政"原则让交易简单得多。 更重要的是,海湾国家可以用中国武器向美国施压,争取更优惠的安全保障条件。毕竟多一个选择,谈判筹码就多一分。 但真正的安全感还得靠美国,原因很简单:海湾王室们的财富太过庞大,遍布全球的投资和资产都需要保护。 沙特主权基金的海外资产超过6000亿美元,阿联酋更是超过万亿美元。一旦地区爆发大规模冲突,这些财富随时可能成为攻击目标。 伊朗就不一样了,长期制裁让伊朗的海外资产本来就不多,冻结了也就那么回事。 所以伊朗敢和美国硬碰硬,反正损失有限,但海湾富国们可承受不起这种代价。 中国对此也心知肚明,北京的中东政策一直很清晰:做生意可以,搞军事干预免谈。能源合作、基础设施建设、军火贸易都没问题,但别指望中国派军队来保护你们。 去年沙特和伊朗在北京握手言和,被外界视为中国外交的重大胜利。 但仔细看协议内容,中国只是充当了调停人角色,并没有承诺提供任何安全担保。这其实体现了中国的务实态度:赚钱可以,但不当中东警察。 美国在中东搞了20年反恐战争,花了好几万亿美元,结果深陷泥潭。 中国通过一带一路倡议赚取实际利益,同时避免卷入地缘政治漩涡,这种策略显然更明智。 那么未来海湾国家会彻底倒向中国吗?至少短期内不太可能。 安全这件事不同于做生意,需要的是长期承诺和实际能力。 除非中国愿意在中东建立堪比美国的军事存在,否则海湾国家不会冒险改换门庭。 现实就是这样:中国卖武器赚的是真金白银,美国提供安全保障换来的是政治忠诚。 海湾国家的决策者们对这笔账算得很清楚,所以才会出现买中国武器、靠美国保护的看似矛盾实则合理的现象。 这种局面短期内不会改变。中国继续扮演军火商和调停者的角色。美国继续当中东的安全担保人,海湾国家则在两者之间游刃有余地获取最大利益。 毕竟在国际政治这个大棋局里,实用主义永远比意识形态更管用。 信源: 《人民日报》
美国最后一个能用武力阻止中国崛起的时间点,是2016年7月12日,从那一天起,
【86评论】【60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