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了3年,占据了乌克兰20%的土地,为什么俄罗斯还不收手?我认为答案很简单,随着

修竹崽史册 2025-07-09 10:16:42

打了3年,占据了乌克兰20%的土地,为什么俄罗斯还不收手?我认为答案很简单,随着冲突的持续,俄罗斯的目标变了。最早,俄罗斯只是想通过军事行动来阻止乌克兰加入北约。后来俄罗斯发现欧美全部下场了,不打不行了。   冷战结束至今,西方世界不断向东扩张,原本的前线国家一个接一个地加入北约,这些变化让俄罗斯觉得自己的地缘安全环境正变得越来越危险。   俄罗斯担心乌克兰一旦加入北约,莫斯科外围就会少了最后一道战略缓冲,站在俄罗斯决策层的角度,他们一再宣称出兵是“被逼无奈”,是要阻止乌克兰变成西方的大本营。   很多俄罗斯国内学者和官员在过去十几年,反复表达类似观点,俄罗斯确实对北约不断推进感到愈发不安——这些担忧长期积累,在这个节点突然爆发。   不过要说单纯因为北约扩张就开战,恐怕也不够全面,地缘安全当然是重要原因,但还有国内政局和民族认同问题。   俄罗斯一直认为乌克兰是同根同源的“兄弟国家”,自乌克兰2014年以来倾向西方的走向,被克里姆林宫视作背叛,国内民族情绪被不断激发,给出兵增添了更多合理性,不仅如此,普京政府也利用外部压力在国内维稳,转移经济困境和社会不满。   刚开打时,俄罗斯采取了快速决战的路线,大军一举逼近基辅,准备速战速决,实现“快进快出”,推翻当前乌克兰当局,换成一个更亲俄的政府。   这种设想并不意外,因为俄罗斯高层并不是没有准备,但没料到乌克兰的抵抗如此坚决,更没想到西方国家会如此迅速而且大规模地给乌克兰送去武器、资金和情报。   进入战争第三年之后,俄罗斯本来想的闪电战变成了拉锯战,预期没实现的直接后果就是战略思路的变化:从最初的全面控制、政权更替,变成了“肢解”乌克兰,把东南部地带牢牢把控住,以作为谈判时手中的筹码。   俄军在短时间内并没有打下基辅,占领面积也远不及设想,但随着时间推移,俄罗斯调整方向,把主要精力放到顿巴斯、扎波罗热、赫尔松这些地方,打到现在,这些地区大部分都被控制。   换句话说,俄罗斯实际用行动造出一道‘事实边界’,一方面削弱乌克兰,另一方面让自己在谈判桌上更有发言权,只要手里握着一块地盘,无论战争延续多久,都有讨价还价的资本。   某种程度上,这其实是俄罗斯的一种“次优解”,全境拿不下,至少把重要的工业和能源地区攥在手里,今后还能左右乌克兰的未来,最起码能让乌克兰彻底倒向西方的路走得异常艰难。   战争拖得越久,俄罗斯让步的可能反而越来越低,一旦选择撤退或主动认输,不只是面子问题,更关乎政权安全。   这三年内,国内宣传机器把战争塑造成一场“祖国保卫战”,主动收缩拿不回交待,内部可能出大问题,不排除引发社会动荡以及对高级领导层的质疑,所以别看外界一再呼吁和平,俄罗斯高层的压力比外界想象得更大。   在战场之外,更激烈的较量同样持续着,欧美国家全力给乌克兰输血,先进武器、防空系统、卫星情报都毫不吝啬,为了让俄罗斯无法迅速打赢,西方甚至把战略目标放在“拖慢战争、消耗俄罗斯”上。   美国和欧洲动用各种资源,既切断了俄罗斯跟世界的很多联系,又把乌克兰当作防线前沿,这一步步下来,战争已经变成俄罗斯和整个西方力量的正面对抗,而不再只是两国之间的摩擦。   这种大环境下,即使俄罗斯内部有人想收手,现实往往不允许,经济制裁对俄罗斯有影响,但反过来战争带来的民族动员和社会整合,也凝聚了一部分基本盘。   政权稳住就不会轻易认输,一旦妥协退缩,必然成为“对外软弱、对内屈服”的符号,这对决策层风险太大。   再回头看乌克兰,受困于战争的泥潭,已经无法接受对失地的认同,无论谈判与否,领土问题始终无法让出底线,双方都死咬一口不松,战局自然长期僵持。   战争拖得越久,对乌克兰的“去俄罗斯化”也在加速,俄罗斯其实很清楚,过去那种想让整个乌克兰重新回到自己怀抱的打算,基本已经没有可能,既然如此,不如死守住已占据的土地,把局势变成“事实分裂”,至少短期内保持手里能控制的资源。   只要乌克兰没有完全稳定下来,只要西方还得源源不断输血,俄罗斯就有机会继续消耗对手,等待形势新变化,谁先受不了、谁先犯错,都有可能影响最终的局势。

0 阅读:0
修竹崽史册

修竹崽史册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