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河南大妈带“夜明珠”鉴宝,自称20年前花300块钱买的,专家鉴定后大惊失色说:“这宝贝应该上交国家。” 2014年的一个春日午后,河南卫视《华豫之门》节目录制现场,座无虚席。当主持人宣布下一位鉴宝嘉宾出场时,一位打扮时髦的中年大妈缓步走上舞台,她手捧一个精致的木匣,动作小心翼翼得仿佛捧着什么无价之宝。 "这位大姐,您今天带来了什么宝贝啊?"主持人热情地问道。 大妈微微一笑,轻轻打开木匣,从里面取出一颗看上去相当普通的珠子。"这是一颗夜明珠,我家珍藏了二十多年了。"她的语气里充满了笃定。 现场观众和评审专家的目光都聚集在这颗外表并不起眼的珠子上。它外层呈土黄色,表面粗糙,完全看不出有什么特别之处,与人们想象中闪闪发光的夜明珠相去甚远。 "您为什么认为这是夜明珠呢?"专家忍不住发问。 大妈笑着解释道:"这颗珠子晚上会发光,而且亮度相当惊人。有时半夜起来,我上厕所都不用开灯!"她的话引得现场观众一阵笑声,但大妈神情认真。"我查过资料,夜明珠外面的石皮越多,里面的珠子就越珍贵。" 当被问及珠子的来历时,大妈的思绪回到了1994年的春天。那年,她父亲因工作关系前往内蒙古出差。在当地一个小集市上,他被一个摆地摊的古玩商吸引住了。 "这是从古墓里出土的宝贝,有缘人才能得到。"商贩神秘兮兮地说,并拿出一个小盒子,里面放着这颗表面粗糙的珠子。 父亲对古玩略知一二,但也无法确定这到底是什么。只是觉得作为内蒙古之行的纪念品带回家也不错,便以300元的价格买了下来。就这样,这颗珠子成了家中的一件普通收藏品,放在客厅的架子上,多年来无人特别关注。 直到有一天深夜,大妈起床喝水时无意间发现,黑暗中的珠子竟然发出微弱的光芒!这一发现让她着实吃了一惊。随后几天,她专门留意观察,确认这珠子在夜间确实会发光,而且光亮随着时间推移会变得更为明显。 "我就开始查资料,发现历史上真有夜明珠这种宝物。据说秦始皇陵里就有一颗,能照亮整个墓室。汉代贵族也有收藏记载。"大妈回忆道,"当时我心想,难道我家真的收藏了一件国宝?这才决定来节目里请专家鉴定。" 专家们围在鉴宝台前,对这颗据说能发光的珠子进行着细致的检查。头发花白的首席专家先是用放大镜仔细观察,又用专业工具测试了珠子的硬度和质地,最后拿出特殊的灯具照射。全场寂静,只听得见仪器的轻微声响。 经过长达十五分钟的检测,专家终于放下工具,抬起头来。他的表情十分严肃,这让台下的河南大妈更加紧张。 "经过我们专业团队的鉴定,这件物品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夜明珠'。"专家开口说道。大妈的脸色瞬间黯淡了下来,但专家紧接着的话却让她大吃一惊。 "但它的价值可能远超您的想象。这是一件极为珍贵的岫岩玉器,而且从其质地和纹理来看,很可能是红山文化时期的产物。" 大妈一脸困惑:"红山文化?那是什么时候的东西?" 另一位专家解释道:"红山文化是距今约6000年前,我国东北地区的一种重要新石器时代文化。这件玉器从形制和纹饰来看,极有可能是当时部落酋长权杖上的装饰物,属于礼器的范畴。" 现场响起了一片惊叹声。六千年的历史,这意味着这件玉器比埃及金字塔还要古老,甚至比夏朝建立还早2000多年。 "从历史文物的角度来说,这件物品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专家继续解释,"它不仅是一件艺术品,更是研究我国新石器时代文化的重要实物资料。至于它在夜间发光的特性,是因为某些岫岩玉中含有特殊的矿物质,在吸收了白天的光线后,会在夜间缓慢释放出来。" 当主持人询问这件玉器的价值时,专家谨慎地回答:"类似的红山文化玉器在国际拍卖市场上极为罕见。仅供参考,在2010年纽约苏富比拍卖会上,一件红山文化时期的玉簋曾拍出33万8千4百美元的高价。但我必须强调,在中国,这类高古玉器是不能进行商业拍卖的。" 专家语气变得更加严肃:"按照我国文物保护法,这样的国宝级文物应该上交国家。它的历史价值远超其市场价值,保守估计,市场参考价也至少在8万元以上。" 台下的河南大妈听完鉴定结果,整个人都呆住了。三百元买到价值数万元的古玉,这样的好运让她难以置信。但更让她震撼的是,自己家中竟然珍藏了一件六千年前的国宝。 几分钟的沉默后,大妈站起身来,声音有些哽咽:"我父亲生前一直教导我们,真正的文化遗产属于全民。如果这真是国宝,那它就应该回到国家的怀抱。我愿意将它捐给博物馆。" 她的话音刚落,全场爆发出热烈的掌声。专家们起身向她鞠躬致敬。
朱祁钰当了8年皇帝还被朱祁镇翻盘,说白了是自己犯了几个致命错。首先,朱祁钰
【83评论】【46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