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南海深水天然气突破450亿方 点亮大湾区绿色引擎

在能源转型的浪潮中,我国南海东部油田传来振奋人心的消息:深水天然气累计产量突破450亿立方米,这一数字不仅标志着我国深水

在能源转型的浪潮中,我国南海东部油田传来振奋人心的消息:深水天然气累计产量突破450亿立方米,这一数字不仅标志着我国深水油气开发迈上新台阶,更成为粤港澳大湾区能源安全的坚实支柱。深水天然气藏身于300米以下的深海,勘探开发犹如“大海捞针”,却承载着绿色发展的希望。中国海油以“稳油增气、向气倾斜”为战略,推动这片蓝色国土从默默无闻走向舞台中央,为区域经济注入澎湃动力。这不仅是一场技术攻坚的胜利,更是国家能源自主可控的生动实践。

01深水攻坚,从浅滩向蓝海的跨越

深水油气开发被誉为能源领域的“珠穆朗玛峰”,国际标准将水深300米以上海域划为深水范畴,这里地质复杂、环境恶劣,暗流涌动和高压低温构成巨大挑战。南海东部油田的崛起,正是中国海油多年技术积累的缩影。早期,我国油气开发多集中于浅水区,但随着资源需求增长,向深水进军成为必然选择。通过自主研发与国际合作,中国海油逐步突破深水钻井、海底管道铺设等关键技术,实现了从浅水到深水、从单一气田到气田群联网的历史性飞跃。

深水天然气开发并非一蹴而就。例如,荔湾3-1气田作为开拓者,率先攻克了深水设备耐压和稳定性难题。随后,流花34-2、番禺35-2等气田陆续加入,形成协同开发的格局。这一过程中,中国海油创新应用了浮式生产系统、智能监测技术等,大幅降低了作业风险。数据显示,深水区资源潜力巨大,全球未来油气增量将显著依赖此类区域,而南海的突破为我国抢占先机奠定了基础。

02气田联网,织就大湾区能源生命线

以荔湾3-1气田为核心,南海东部油田建成了我国首个深水气田群——白云气田群,犹如“串珠成链”,将分散的资源整合为高效供应网络。海上开采的天然气通过海底管道,源源不断输送到亚洲最大的深水油气陆岸处理枢纽高栏终端,再接入下游干线管网,形成覆盖粤港澳大湾区的稳定气源。

白云气田群的运营成效显著,天然气年产量连续五年保持在60亿立方米以上,日均供应量可满足大湾区核心需求。具体而言,这些清洁能源惠及珠海、中山、广州等11个城市的8000多万居民,以及超过100家大中型企业,涵盖电力、制造等重点行业。在广东省加速绿色转型的背景下,深水天然气替代了部分化石能源,助力减排降碳。例如,2023年以来,通过番禺34/35气田降压开采等项目提前投产,日产气量提升超60万立方米,相当于为一座中型城市新增日供气能力。同时,年度检修工作保障了番禺34-1、荔湾3-1等关键设施的本质安全,确保供气“零中断”。

03创新驱动,夯实能源未来根基

面对深水开发的复杂性,中国海油以技术创新为核心引擎。“十四五”期间,“深海一号”超深水大气田的建成投产,推动深水气田产量贡献超过公司天然气总产量的三成,成为新的增长极。此外,宝岛21-1、陵水25-1等深水深层气田的勘探发现,进一步夯实了资源基础。

今年以来,白云气田通过排液采气等措施,实现多项关键技术突破,如深水储层精准预测和智能调控系统,这些成果不仅提升产能,更降低了成本。深水油气作为全球资源接替区,其开发潜力巨大。中国海油持续加大投入,推动装备国产化,例如自主研发的深水钻井平台“海洋石油982”,已在南海多次创下作业纪录。未来,随着低碳战略深化,深水天然气将与可再生能源互补,为全国能源结构优化提供支撑。

450亿立方米的累产突破,是南海东部油田深水开发的一座里程碑,更是我国能源事业正能量的缩影。从深海探秘到万家灯火,这条绿色供应链彰显了科技自立自强的力量。展望未来,随着“十四五”规划深入,深水油气将继续扮演关键角色,为粤港澳大湾区乃至全国的高质量发展注入不竭动力。能源的饭碗必须端在自己手里,南海的波涛正见证着这一承诺的实现。